旁观

2016-10-27 20:07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在分析了从上个世纪初到198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后发现,总计22次的选举中,18次是积极演讲的候选人获胜

7月29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分析了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在各自党代会上接受提名的演讲。作者发现,特朗普的演讲更加消极一些,激起的是美国公众的恐惧、焦虑、愤怒的情绪;而希拉里的演讲更加积极一些,激起的是自豪、骄傲、希望的情绪。

显而易见,这两个人的演讲风格、政策导向和希望激起民众的情感,都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完全不同的演讲风格,会不会对选举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换句话说,有没有可能根据分析个人的竞选演讲来预测今年11月8日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演讲仅仅是演讲,它不可能也反映不了大众对两党候选人的态度和意见。毕竟,挑战者更愿意指出现任的问题,而现任者更愿意强调已经取得的成就。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是两党政治斗争的常识。

但是,2008年,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家哈洛·佐罗和马丁·塞利格曼分析了从上个世纪初到1984年的22次美国总统选举,发现在接受本党提名的演讲中,积极、阳光、主动、充满希望的演讲人,获选的概率远远大于演讲内容以悲观、消极为主的演讲人。在总计22次的选举中,18次是积极演讲的候选人获胜。

他们甚至发现,那些演讲积极的人,往往行动也更加积极。比如,更愿意出去竞选,更愿意发表演讲,更愿意跟选民进行直接的接触。最近成功的几次总统胜选人,如里根,他在一开始的竞选演讲中就提出来,“这是美国人的黎明”;克林顿的竞选口号是“通向21世纪的桥梁”;小布什的口号是“美国能做到!”;奥巴马的口号更直接:“我们能做到!”

佐罗和塞里格曼是如何开展这个研究的呢?他们先对所有的演讲,分别给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计分方法。乐观主义主要是认为问题无论是全球的还是国内的都是短暂的,而且都是可以改变的。悲观主义主要是希望指出问题的责任人,并且认为问题改起来很难。他们首先请一组心理学家,挑选出演讲中每个提到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句子。另外一组心理学家,在不知道评价的句子来自何人的时候,分别进行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打分,并且分析算出每一个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句子的长度。这两位学者发现,这基本上可以预测三个月之后总统选举的结果,通常最后胜出的是乐观主义得分相对较高的演讲者!

但是,现实情况糟糕的时候,积极的演讲还能够取得同样的作用吗?在佐罗和塞利格曼的研究中,有四次是相对消极的演讲者最终获胜。其中一次就是1968年在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陷阱时期,共和党尼克松的那次演讲确实要比汉弗莱稍微消极一些。另外三次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胜出(1936-1944),那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时期。所以,当客观现实很糟的时候,过分积极的演讲,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当事人对现实的否认、歪曲和不理解。因此,真实现实主义的消极演讲,可能比空虚的积极演讲更有意义。

今年的两党候选人在执政理念、人生经历、个人风格上完全不同。他们之间的政治纲领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最终会不会被演讲风格这样的心理学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取代,这正好也是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所关心的学术问题。

当然,任何行为科学的研究预测的都是概率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完全依据对两个人的演讲来预测总统大选的最后结果。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实也会是选民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意外事故、突发事件、全球重大变故等,都可能会影响或改变三个月之后的总统选举结果。

毋容置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积极主动、充满希望的表达和交流,激起的是我们人类的积极天性,应该也可能产生更加正面的效果。

做人如此,搞政治可能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心理学家
谁更难过
乐观主义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幸福者是悲观的
单独中的洞见
e言e语
乐观与悲观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