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臻
管理学
新兴经济活动的分类战略
——以法国纳米技术为例
宗臻
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一项新兴经济活动如何能够被利益相关者进行分门别类,从而被认可为独立存在的行业。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具体分析新兴经济活动分类过程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分类的战略行为。本文选取法国新兴的纳米技术领域为案例,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结论提出了新兴经济活动分类战略的理论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具体包括附着战略、区分战略和模糊性战略三大战略。
分类;战略;新兴经济活动;新制度主义;纳米技术
经济活动常被人们归类并命名为各种形式:市场,行业,工业,或者市场细分等。这些看似清楚明了的概念被管理者、学者和记者们自然而然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这些名称代表的归类随着应用的广泛程度也逐渐赢得了一定的客观性地位,甚至被编纂成各种分类系统或命名理论,如法国的社会职业分类(CSP)和法国经济活动名录(NAF)等。这些分类法使得不同经济行为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分析。也正因如此,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于一九九七年决定采用“北美工业分类系统(NAICS)”。除了分析起来比较便捷之外,这些分类法同时也给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指引方向。例如,一个企业或管理咨询人员在对某一市场或竞争情况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当了解自身所处的是哪个行业。
管理学的文献对于分类学的研究至今为止大多采用实质性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试图赋予每个类别以相对客观的内容和定义。本文采取有别于这些实质性研究的方法,着重了解分类产生的过程。这一理论假设主要来源于职业社会学。(Boltanski,1982)职业社会学一方面指出,尽管技术性因素在职业的分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足够解释整个分类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分类系统本身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一个“被分类和不被分类”的“游戏”。(Boltanski,ibid,p.50)在这一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以下论题展开研究:如何解释一个新兴经济活动被利益相关者分类?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经济活动”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将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第三部分则是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的论述。
(一)理论框架
研究经济活动的分类的文献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着重分类结果的研究;第二类则是侧重研究分类过程的文献。下文将分别对这两类文献进行回顾。
1.经济活动分类结果论
Lounsbury和Rao(2004:969)认为所谓“类别”就是在特定的分类系统中将事物划分成组,并且规定组内一定的关联性。每个分类系统的存在其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众多社会信息中注意力的分配。因此将某一事物归类到一个具体类别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在管理学中,学者们常用“行业”和“市场细分”等类别来进行分类;社会学中,如在Pierre Bourdieu(1981,1987)的著作中常用的分类单位则是“领域”,而职业社会学中则常用“职业”来进行分类;(Abbott,1988;Dubar & Tripier,1998)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市场”或“工业”之类的类别。下面就三种管理学中常见的类别进行剖析和比较:行业、市场和领域。
行业
在管理学中,“行业”一般被定义为提供可互相替代的产品或服务的组织的集合。(Porter,1980)例如,福特和本田两个都同属于汽车行业的企业。在竞争法中,地理距离的相近也成为了划分行业的一个要素。总之,行业的概念着重强调市场上供给方的产品或服务的相似性。
市场
市场这一概念因理论基础的不同存在多种定义。依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市场就是供求交汇的场所,(Robinson,1969)并且这一场所也为交换行为提供便利。(Coase,1988)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市场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Lendrevie & Lindon, 1997:36)狭义的市场是指一个产品的出售所产生的所有数据。而广义的市场则是指对于某一产品的出售产生影响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集合。这两个定义都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强调产品的销售。在实践中,狭义的市场定义可用于根据产品进行市场细分,广义的则更多用于根据消费者行为进行市场细分。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市场不仅仅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讲的供求交汇的场所,也成为了制度化的一种形式,因为市场本身的存在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的结果。因此,Weber认为:“只要多数的竞争者参与到争取交易机会的竞争中,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市场”。(1995:410)这一定义既强调了交易者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也指出了这一竞争的关键是进行交易的机会。因此,社会经济学提出的市场的概念其实在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基础上增添了供求双方的互动的维度,因而更加全面。
领域
领域的概念在社会学中被认为是学者们为了避免使用行业或市场等分类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分类方式。在组织学中,DiMaggio 和 Powell(1983)对于组织领域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多种组织的行为活动的被制度化的结果。”作者也同时强调了一个“领域”能够存在的前提是必须要得到该领域内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如:主要供应商、规则制定者等的认可,也需要得到该领域外的利益相关者对它的认可。
经过对于三种管理学中常见的分类的比较和讨论,不难看出其实每个分类方式都有其特点,在用于描述一项新兴的经济活动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见表一)。
表一 三种分类的优势与局限性比较
除了上表提到的这些局限性之外,这些分类的使用需要经济活动本身已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制度化。因此上面说到的几种分类单位并不完全适用于新兴的经济活动。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继续保留“经济活动”这一相对中立的概念,它也更加适合描述尚未被分类的新兴活动。
2.经济活动分类过程论
经济活动分类的结果论研究虽然辨识出了不同分类方式以及它们代表的对于经济现象的认知,但是这类研究不能解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分类的过程可以被广义的定义为:对于事物、个人和组织等根据他们的基本特点进行分组的过程。(Waguespack & Sorenson,2011)但是这样的定义中所谓的“基本特点”又是指什么呢?或者说谁来决定哪些特点属于基本特点?人们又通过哪些行为活动来判断这些“基本特点”呢?接下来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分类过程中的主体
在研究分类过程的文献中,DiMaggio(1987)指出分类过程是社会团体赋予意义和界定边界的活动。作者认为一个经济分类系统能够折射出“生产”和“消费”两大体系,因此分类过程也是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主体之间互动的过程。
组织是如何被分类的对于创业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分类对于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得到支持的力度,以及在利益相关者心中的合法性都有直接的影响。(Gioia & Thomas,1996;Elsbach & Kramer,1996;McKendrick & Carroll,2000)
但是,创业者往往不能独自完成分类的过程。一个新的经济活动类别的创建同样取决于国家、从业者,以及其他领域内占据重要地位的利益相关者。(Lounsbury & Rao,2004)因此为了打破“创业者”的局限性,“制度创业者”这一概念在新制度主义理论中应运而生。Eisenstadt(1980)和DiMaggio(1988)认为制度创业者是指:有组织地建立新的制度机构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本文认为如果行为主体能够通过分类体制的建立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那么他们也就符合“制度创业者”的定义。
主体的分类行为
不同的社会主体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活动来建立类别的呢?下文通过研究新的“市场”是如何建立的过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Porac和其他几位学者(2002)用四元素模型详细描述了制度化进程如何创造了“市场”。第一个组成要素是“产品本体论”。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的定义首先是建立在对其包含的产品的定义以及分类的基础上。第二个要素是“边界信念”。作者认为市场的参与者必须对于自身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定义。新市场也是建立在参与者的“集体身份”的定义的基础上的。这一集体身份也就使得参与者们对于彼此的竞争关系有所了解。第三个市场的组成要素就是“工业方法”,就是指关于竞争行为的标准的制定。最后一个市场构建要素是“知名度排名”,这一要素反映出社会对于组织和竞争关系的评估结果。
Santos和Eisenhardt(2009)通过对于五个电子技术企业的创业者的行为也就新市场的建立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指出一个新市场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三种行动:首先需要正式“宣布”新市场的存在;其次要对新市场边界进行界定;最后是试图对该市场进行控制。
从之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关于新的市场建立的具体行为。首先,“集体身份”的定义是一个中心的环节,这一身份的建立既需要个体企业定义自身的身份(例如一个企业定义自己是电子技术企业)也需要企业间共同创建集体身份(例如几个企业互相承认他们彼此构成电子技术行业)。其次,边界的界定也普遍被学者们认为是新市场创建的关键举措。边界的概念就如同行业理论可以用来定义一个行业的特殊性,在研究经济活动时可以理解为根据该经济活动的特性来把它与其他社会活动加以区分,也就是界定了“边界”。因此,下文将着重从制度创业者的共建集体身份和界定边界的这两项具体活动入手,研究他们在分类活动中战略的运用情况。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的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择了纵向案例的研究法这一质性研究方法。(Pettigrew,1990)质性研究一般来说有利于理解行为主体的认知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Yin(1994)曾指出案例研究法更适用于“如何”或“为什么”等课题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新兴经济活动如何被分类”,因此也适合使用案例研究法来进行分析。
Miles和Huberman(2003:55)认为一个“案例”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现象。本文以整个“经济活动”为分析单位,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深度,只选择单一案例进行分析。另外,由于过程性对于本研究至关重要,下文对案例展开纵向研究,以便了解案例随着时间的发展是如何变化的。(Van de Ven,1992)
2.案例的选择:法国纳米技术活动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其他国家,学者们对于“纳米技术”的确切定义始终存有争议。然而,在众多关于定义的争议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公认的要素,那就是“纳米”这一计量单位的考虑。(1纳米=10-9米)纳米技术同时被众多领域人士关注,各国政府和企业认为该领域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其投入了大量资金。纳米技术产品的市场在二〇〇七年就达到了一千四百七十亿美元,而到二〇一五年则达到三万一千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纳米技术也是一项引起社会争议的活动。在法国,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关于核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于转基因产品之后,(Mangematin,2008)纳米技术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争论焦点。
纳米技术活动至今在法国仍处于新兴阶段,我们还很难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角度将它界定为一个“组织领域”。然而,一些学者们(Hoffman,1999;Levy & Scully,2007)也曾提出可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社会活动来界定一个“组织领域”的存在。根据这一理论基础,下表将纳米技术相关的大事件进行列举。
表二 纳米技术领域的大事件
上表反映出纳米技术的发展是自美国开始,逐渐扩展到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地。从表格中所列的大事件也可以看出除了企业之外,一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纳米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科研界始终是纳米技术大事件中的主力军。自一九七四年“纳米技术”一词由日本科学家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首次使用,到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Eric Drexler)的关于纳米技术的专著的发表,再到众多大型科研中心的成立,科研界是公认的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次,各国政府部门也在纳米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不仅参与国际、欧洲和法国国家范围的标准化项目的工作,同时在财政方面也对于各大纳米技术科研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最后,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公开辩论、研讨会等形式使得大众更加关注这一领域,因此也对纳米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案例分析
本次研究分析的数据来源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作者与十八位法国纳米技术领域的相关代表性人士的深度访谈作为一手材料。这些访谈的长度在二十五-一百三十分钟不等,其中十七个访谈内容都进行了全程录音(另外一个访谈因受访者保密需求未能进行录音)。全部访谈所用的提纲是根据文献综述事先制定的。
为了增强本次研究的内部有效性,本研究也同时对于大量二手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二手材料主要包括:欧洲层面的纳米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国CPDP组织的十七场公开辩论会的记录,法国世界报自一九九一年(该报刊于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报道纳米技术)以来发表的所有关于纳米技术的文章,法国各社会组织在公开辩论前后发表的书面文件。
本文运用Nvivo8软件分三个步骤对于以上数据进行了质性分析。第一,我们根据时间顺序对于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的整理。第二,我们根据文献回顾中提炼的重要概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话题性(Miles & Huberman,2003)分析。第三,我们将话题性分析得出的重要话题和概念进行了因果关系的分析。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
如之前表二中所见,三类利益相关者对于整个纳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称他们为制度创业者,他们分别是:行业组织,社会运动,法规政策制定者。接着,根据对于这三类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活动的分析,可以辨识出他们主要是通过三类战略行为来影响和决定纳米技术这一经济活动的分类:区分战略、附着战略和模糊性战略。
1.区分战略
案例中首先显示出纳米技术领域利益相关者们经常将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加以强调,从而使之与已有的其他经济行业进行区分。这类战略的运用也在一些相对成熟的领域中被学者们关注过,例如饮食领域(Rao et al.,2003)和金融领域(Lounsbury,2002)。纳米技术一般被认为有别于之前存在的领域是因为它能够对于世界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新的解决办法。
访谈六:当今社会面临着几项重要挑战,例如温室效应和原材料的枯竭的问题,我们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要掌握纳米级别的技术。我们的社会必须朝着更经济和节能的方向发展,因此除了运用纳米技术别无其他办法。
另外一些制度创业者也强调到了纳米技术产品和其他化学产品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同。
访谈一:迄今为止,现行的关于工业产品的法律法规都是围绕其化学成分的规定。但是在纳米技术中很大的变化是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这些成分的组成结构,而不仅仅是像过去那样针对组成成分进行规定,因为不同的组成结构可以使得材料和产品本身的属性大大改变。
还有一些利益相关者着重强调了纳米技术的出现也代表着新的知识和根本性创新的产生。
访谈十:因为纳米技术涉及到很多新的科研领域,所以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去进行钻研,它也是绝对的根本性创新。
2.附着战略
案例中也可以见到第二种附着战略的使用:利益相关者强调新兴的经济活动与现有的其他领域的共同和相似性。这类战略在之前的一些研究中也曾提到过,例如制度创业者可以为了推行新的实践就将其与现行的实践进行关联,(Greenwood et al.,2002;Suddaby& Greenwood,2005)又或者为了使一个新的组织领域制度化,制度创业者也可以将该新领域与已有的组织常规相结合。(Maguire et al.,2004)
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很多参与机构为了使普罗大众更能理解这一新技术领域,经常将纳米技术与其他已经制度化的行业如医学、生物技术等进行类比,比如一些受访者提到的:
访谈二:如果我们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例,运用纳米技术进行的新药品的研发与以往的研发基本相同。纳米技术的应用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新的选择,除此以外并无根本性的不同。
另外,附着战略也被运用在相反的目的上,也就是用来着重强调纳米技术所存在的危险和隐患。比如受访者和资料中都提到,一些公益组织经常将纳米技术与石棉或者转基因产品类比。
访谈三:一些公益组织,比如环保方面的组织很快就把纳米技术与转基因产品相提并论了。
《世界报》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七日:因其社会调查、研究和震撼性的行动而闻名的社会组织Pièces et Mains d'Œuvre再次拒绝参加纳米技术“全国性的动员会”。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切的目的是“(政府)用来抹去市民和消费者对于工业和科技丑闻的负面印象”。
3.模糊性战略
本文所说的“模糊性战略”具体是指利益相关者有意识的选择时而避免谈及他们的纳米技术活动,时而又为了获得一些资源而高调谈及。这类战略的运用可以反映出一些制度创业者规避针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社会的争议目的。
访谈九:我们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吗?不一定。关于化学产品的法律法规是已经存在的,其实已经覆盖了纳米材料的产品。
模糊性战略也有时表现为当事人否认自己从事的纳米技术事业属于纳米技术范畴。
访谈九:在X企业的例子中,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下纳米材料的定义。X企业不从事纳米技术,但是作为化学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生产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其实并不属于纳米技术。
访谈十五:在纳米技术这个词的背后有几个意思……我们并不真正从事纳米技术,但是我们是纳米材料的使用者。
同样的道理,一些参与者更愿意用其他的词汇来代替“纳米技术”这一过于被人关注的词汇。
访谈九:我越来越少地用“纳米技术”这个词,在这一领域工作十年以上的人都越来越少用了,我们一般讲纳米等级的材料的控制等。
分类管理的现象在众多科研文献中曾被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研究,但是关于新兴经济活动的分类的具体战略却很少提及。本文着重关注新兴经济活动的分类过程,及其中运用到的具体的战略。
本文选取了法国的“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活动进行了质性的案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分类战略(区分战略,附着战略和模糊性战略)是并存的。这也就意味着在现实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和所处的情境而选取不同的战略来使用“纳米技术”这一战略“标签”。
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从理论角度而言,本研究提出的分类战略框架可以更加完善战略管理方面的关于新兴产业的研究。从管理实践角度来说,本文辨识出的三种不同的分类战略也能够给在新兴领域为如何让自己从事的活动得到认可而奋斗的创业者们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选择。
附录一:访谈者情况
受访者编号职务受访时间受访者编号职务受访时间I1非盈利社会组织代表二○○九年十一月I10法国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二○一一年六月I2欧洲纳米技术研究机构主任二○一一年七月I3纳米相关行业工会主席二○一○年二○一○年七月I11法国北部省经济与统计研究所官员二○一一年七月I4法国格勒诺布尔原子能委员会风险研究专家七月I12法国经济与统计研究所经济活动命名系统负责人二○一一年七月I5社会学家二○一○年二○一○年七月I13使用纳米材料企业的纳米技术工程师二○一一年七月I6原子能委员会纳米技术项目负责人九月I14使用纳米技术企业的纳米材料项目负责人九月I15纳米化学技术公司科研负责人二○一一年九月I7纳米技术创业公司CEO二○一○年二○一○年二○一一年九月I8法国经济部高级官员二○一一年十二月I16 C’Nano纳米研究中心项目主管,兼纳米技术公司项目主管一月I17纳米技术方面学者二○一一年十月I9法国纳米技术标准化项目主任二○一一年一月I18公司纳米技术使用风险负责人二○一一年十二月
宗臻,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法国里尔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产业战略分析,话语分析等,著有博士论文《新兴经济产业的分类管理过程:以法国纳米技术产业为例》(法国里尔大学,二〇一三);发表论文《从不确定到模糊:话语分析法在新兴领域的应用》(Management International,二〇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