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伟
又来到吴家花屋,这个远离汉阴县城47公里的南山茨沟村中,探索一抹青灰的古民宅。两进院的屋舍,东西园的分布,高翘檐的房垛,精雕花的门窗,厚重感的青砖墙……给人时光邈远和如梦似幻的感觉。
初冬细雨,立天井而觉幽森阴凉,心思却暖意融融!修旧如旧的花屋,观赏的人群,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连绵成群、门巷相通的雕梁花栋,斑驳的痕迹印证180多年的历史,这在吴氏族谱中有详尽的记载与绘图。花屋占地十来亩,曾经数代人繁衍生息,如今空闲下来了,只供游人凭吊流连。抚摸那精美的雕花石门,推开那木雕的窗扇,注视那浮雕镂空的厅堂条屏,刻绘着传奇的花鸟人兽,题镌着名家的手笔。而那穹凹的藻井更是繁文缛节,那圆柱、那题匾、那门楼……无不流露出先人的文雅与闲适。
村主任吴大平,一脸热汗地从河堤景观工程现场匆匆赶来,他是吴氏后裔,引导我们参观了花屋。听了他的介绍,我才知道,茨沟移民来的吴氏竟是长沙王吴芮的后裔!自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迁以来,以耕读传家而文风蔚起,几代人博取科举太学士功名,还授衔“武德骑蔚”。原来这一片荒芜的土地,吴氏引入南方“疏导储泻”水利新技术,兴修万亩梯田,在家族兴旺发展的同时,他们也为造福地方百姓做出了史绩的贡献。谱牒上收录了吴氏大量诗文、逸事、家训,条理清晰地记载了先祖迁徙的踪迹。然而,这曾有过的辉煌又在清末民国期间,连年遭受匪患、战乱以及自然灾害后衰败了,祖宗留下的只有一片残缺的老屋,一些目不识丁的后人……
“解放后,陆续又搬回来一些人家,由于偏僻还是过着穷困的日子。自从茨沟被列入国家重点贫困村,党和政府就伸出了温暖而有力的双手。尤其是县上《十二五扶贫规划》,让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吴大平那滔滔不绝的解说,让我感受到茨沟人如今阔步小康的劲头。
日子确实舒适多了,村官们本来可以静下心来喝喝茶,但他们依然悠闲不下来。近千人的村子,人畜混饮茨沟水,这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心不安。于是从镇里一直申请到县水利局,拿到扶贫安全供水项目款后,为弥补款项不足,茨沟村男男女女齐上阵,挖沟铺管,吃上了经过沉淀、消毒、净化的自来水。
随着凤堰古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移民文化的挖掘与花屋修缮,掀起了文化旅游的热潮,茨沟吴氏花屋渐渐出名了。先是闯进了摄影爱好者,接着记者、专家来了。古韵新姿的茨沟上了报刊,上了广播电视。花屋金贵起来了,成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乡村文化旅游景点,茨沟古村走出深山,走向海内外,连台湾作家也慕名而来,称之为“一花一屋一口天”。
茨沟花屋成为了文化旅游名片,故,吴氏后人在门楣上题写一副楹联:“大德具,古来无私造化;源泉涌,今往不息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