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伟
秦岭南麓,古代通往皇都长安的子午栈道多条,关隘无数,而双河口驿站则是秦楚交往、南北通商“子午道”上的驿站之一。
清嘉庆时期,钱鹤年,字梅江,浙江乌程人,由贡生而入国子监学生。嘉庆十年(1805年),他从监生署,而首任汉阴厅通判,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离任。其后又两次任此职,前后长达14年,钱鹤年在任期间,经常深入农村调查民情,足迹“遍于四境,虽妇女儿童亦识其面”。 “兴学校、编保甲、表节烈、舒民困、教蚕桑,善政不可枚举”(《续兴安府志》),政绩显著。
嘉庆十三年(1808年),钱鹤年大力倡导种桑养蚕,并从湖州带来蚕种,聘来养蚕能手,并向全县发布《广植蚕桑谕》,对做出成绩的养蚕户,予以表彰。嘉庆十四年(1809年),会同安康太守叶世倬向汉阴县南山乡民饶钦选赠“绩效桑蚕”匾额后,又向北山乡民周代朝赠“绩效敬姜”匾额时,策马踏看途经汉阴这条子午栈道,考证民间“挑茧过长安,担盐半月还;脚歇双河街,一气出沣口”的众说之言。
他们一路沿青泥河北上,河两岸山势巍峨,外形奇特,蓝天下留着几字形剪影,很是惬意。近望河两岸,宽敞处有河流冲积的良田、滩池,坡地是桑竹之属。约两个骑程,到达双河关隘,但见古木参天,便下马察访石板古镇驿站,眼见各类商帮穿梭不断,绸庄、饭馆、酒肆、茶社、药店、铁铺、油坊等等店铺林立,街头古寺深藏,钟鼓清幽,香烟脱俗。太守叶世倬不时向钱鹤年点头,赞叹治理有方。
走出寺庙,一眼而见寺坐西朝东,背靠小山,面向紫气东来的正东方,门迎楼房河、梨树河两河交汇口,石涧弹唱,潺潺如琴。尽吸天地之灵气,同沐日月之光辉,聚占两条河上风上水,是为子午驿站天地造化之神意。太守叶世倬与通判钱鹤年惊奇大喜,心旷神怡,同时而道:“此真乃双溪寺天佑双河口之地也。”寺任方丈湛深佛理,即请两位大人入寺内,摆好笔墨纸砚,求题字赖以兴隆。太守叶世倬书题“雙溪寺”,通判钱鹤笔题“雙河口”,寺名、地名由此而生。
此后,双河口古街更为商贾云集,民间交流往来、栖息驿站更加兴旺繁荣。于是五匠齐聚,大兴土木,造楼建阁,颇为热闹,小镇从此诞生。古街兴盛古镇后,子午丝路盐道往来通畅,人声鼎沸。茶马商队、高肩扁担托着绫罗绸缎、金银珠宝、楚蜀特产在此旱码头停泊,栖息消除疲劳,精神地北往长安。
中国古代“一丝一路”与世界交往,陕西是“丝路之都”,而汉阴双河口古镇是安康南北“子午道”上的丝路驿站之一。时任通判钱鹤年,尤其在平息嘉庆十年七月的“宁陕兵变”中,率部防堵宁陕叛兵于石泉,保全了汉阴全境生灵免遭涂炭,深得百姓爱戴。钱鹤年为官清廉,多才多艺,叶世倬评价他“素工指墨及琴,丰颐美髯,望之如神仙中人”。指画一绝名播兴安。并在汉阴建成稿园后,名流雅士纷纷慕名前往观瞻,兴安知府叶世倬、安康知县王森文、平利知县石珩(葱佩)、山南硕儒董诏、汉中洋县进士中书舍人岳震川等人先后莅临汉阴,在稿园创作了许多名垂史册的诗、文、书、画佳作,为安康文化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如今,钱鹤年题字的“雙河口”原件,已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