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钟慧
韦启美的漫画艺术
□ 杨钟慧
韦启美(1923-2009)
韦启美漫画像
身形消瘦,高鼻梁上架着一幅宽边眼镜,总是挎着黄色的旧军包,是韦启美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尽管我和许多人一样并未见过先生,但从他的画、文以及浏览他生前留下来的照片不难想象。他既是油画家也是优秀的漫画家,现今美术界少有他这样拥有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他的漫画曾常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他画的经济类漫画可圈可点,他创作的一批歌颂性漫画,更是当时漫画界的一面旗帜。
韦启美(1923-2009),安徽安庆人。少年时代师从孙多慈学习美术。1942年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人。1950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漫画《有门儿与没门儿》曾获全国漫画展佳作奖,漫画《运砖》(1984)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漫画《好奇》(1989)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二届漫画金猴奖。2007年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颁发的“第六届造型和表演艺术成就奖”。
1923年9月,韦启美出生于安庆。父亲是杂货铺的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贫寒,靠着祖母固定的房租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生活拮据,韦启美画画却经常能得到家里人的鼓励。稍大,父母给他买来速写本和铅笔,韦启美便开始用画来构筑自己的世界。彼时,安庆还是安徽的省城、黄梅戏的兴盛之地,又是京剧前身徽剧的流行之地。韦启美常有机会去看戏,戏中令他感兴趣的武戏人物成为他作画表现的对象,他也画自己没有游玩过的山山水水。韦启美老屋中的两块小小的空白墙是他展示“作品”的画廊。韦启美曾回忆:“我的画得到长辈的夸赞,大人们的鼓励唤醒我画画的自觉,促使我一步步地踏上绘画的道路。”
上小学后,学校设有美术课,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蔡景元教一些素描的简单技法,韦启美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绘画启蒙。除此之外,韦启美也常和同学去学校旁边的安徽省国立图书馆儿童阅览室看武侠连环画册,到成人阅览室翻阅报刊,当时能看懂的是上海出版的《时代漫画》《漫画生活》这类画刊。11岁时,韦启美的父亲给他买了一部大本木刻版《芥子园画谱·山水卷》。对于这段故事,韦启美记忆犹新:“至今我忆起当时临摹的情景,手指上似乎仍泛起翻页时蕴藉的感觉。”初一时,一位姓陈的老师教铅笔画,韦启美曾尝试用讲义纸翻过来订成本子,学习叶浅予《王先生》等画了几套四格漫画,这是他最初播下的几粒漫画创作的种子。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侵略者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年幼的韦启美从这时候起开始关注国事,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十九路军战士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韦启美有幸在其图画老师孙多慈(韦启美念初二时,孙多慈刚从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并成了他的图画老师)的鼓励下画了一幅抗日漫画,最后由孙多慈代为投稿并发表于安庆《皖报》(其前身是《安徽民国日报》,创刊于1928年,初是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机关报,1932年改为面向大众读者的《皖报》)。这是他发表的漫画处女作,可惜原作不存,据采访报道,这张漫画画着矮小的日本侵略者用斧子砍赤膊挺立的中国巨人,但是斧子被崩坏。
1938年夏,韦启美随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流亡”到湘西,进入洪江国立八中高中第三部就读。学校设在一座寺庙里,那年他购买了一本鲁迅编辑的《苏联木刻选》。1938年底,韦启美在洪江《敢报》上发表木刻作品《烽火》。1939年初,在洪江举办的美展上,韦启美创作的几幅抗日漫画获得二等奖,是参展学生作品所获得的最高奖项。后来在流亡期间也画了一些抗战漫画。这些作品是韦启美最早的漫画创作,尽管均已不存,但是它们体现了青少年时期的韦启美对家国命运的关心。
在辗转迁徙的流亡岁月中,韦启美于1942年毕业于湘西吉首国立第八中学,随后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黄显之、吕百斯、陈之佛、傅抱石、谢稚柳等名师,学习西画专业。1947年毕业后,随即经系主任吕斯百先生推荐,应已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徐悲鸿先生之聘,赴北平任教。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韦启美开始给报纸投稿漫画,并得到华君武的鼓励。他说“运用漫画这个武器,可以使自己的画笔更快、更直接地为现实斗争服务。有时画出一两张能紧密配合现实需要的漫画,便感到一点自慰,像耕地的农民回头看看犁过的土地一样。”
韦启美 毛主席派人来了 27×35cm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50年代,限于当时国内政治环境,漫画讽刺的界限很严。有些漫画家因为没能把握好讽刺漫画的界限而获罪,一批漫画家如廖冰兄、李滨声、王复羊、肖里等被错划成“右派分子”。这个时候转而出现了一批歌颂性漫画。相较于讽刺性漫画,歌颂性漫画政治界限比较宽泛,但是作品若画得隐晦容易让人感觉平淡无味,画得立意鲜明容易让人感觉虚假空泛,这之中的尺度不好把握。据王乐天回忆,全国解放后,《漫画》杂志便刊登了韦启美画的《毛主席派人来了》歌颂漫画。他画的勘探员手拿勘探器,敲打山门,请帖上写道:“祖国即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恭请光临协助。”矿山内被人格化了的钢、锰、钨、铁、煤等一个个在睡梦中被唤醒。这是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歌颂性漫画,此后此类漫画在报刊上不断出现。
1956年,韦启美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办“关于歌颂性漫画”学习班。毛铭三慕名参加了这次讲座,他对韦先生的歌颂性漫画印象深刻,因为漫画在当时的主流就是讽刺,而歌颂性漫画不是太多,歌颂性漫画家也不多。毛铭三认为:歌颂性漫画,韦先生是个领军人物,在北京除了韦先生以外没有人再画歌颂性漫画。
在构思歌颂性漫画时,除了尽可能地形成幽默外,韦启美总希望“能表达一点生活的诗意。它最好使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能感到一些隽永的美感”。韦启美认为“构思歌颂性漫画必须将生活的真实加工成虚构,乃至成为荒谬。在表现中必须把荒谬的虚构再加工成真实。生活气息给虚构注入了生命,使读者、哪怕是厌恶艺术想象的读者也觉得其为可信。这或许是一些歌颂性漫画作品能有隽永的余韵的原因吧”。
韦启美 幻想变成现实 50.4×38cm 1954年
韦启美 奶奶送我,我送奶奶 1956年
1957年“反右”至1966年“文革”前夕,歌颂性漫画大批涌现。在“大跃进”“公社化”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背景下,包括韦启美在内的不少漫画家创作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主题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不应该被歌颂,“因而失去了歌颂性本身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真实感,于是只能使人看了感到浮夸虚假,吹牛说大话”。但是必须得承认在这批歌颂性漫画中,确实也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好作品。韦启美的这一批作品中有不少从现实生活出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如1957年创作的《高原上的“回声”》(发表标题为《空谷传声》)真实地反映了西藏建设成就。
韦启美认为歌颂性漫画是我们特有的样式,他爱看楼房一层层地升高;他爱从工厂的噪声中辨出美的节奏;他觉得每个同志当他表现出美的心灵时,都是一座高大的雕像。漫画的影响虽不比别的文艺品种,至少一般说来是如此,但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新事物跳跃拍手,跟大家一块儿开心喝彩。也因此,他在歌颂性漫画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韦启美 好奇 30.4×38.2cm 1987年
韦启美 时间呀,前进!
韦启美 质量在那里?
韦启美 新居因为被协作户弄走了一些套间,所以……
韦启美 李白改诗 1981年
如果说从漫画的分类来说,歌颂性漫画可谓是韦启美漫画中的一面旗帜,那么从创作题材上看韦启美漫画,经济题材漫画可谓一支独秀,几乎涵盖了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人称赞。
韦启美从小喜欢看书、读报,阅读广。从80年代以来每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集,以及历年的短篇小说或诗歌选……甚至是鸟兽、武器、农作物,还有相声等方面的书籍都是他的架上读物。《世界经济导报》《经济参考》等经济报刊,是他的每日必读。韦启美曾说道:“我冒昧地估计,大概没有一个油画家能像我这样有兴趣和耐心阅读有关经济的新闻和论述。”
1953年11月17日,还是青年漫画家的韦启美收到胡乔木同志的一封信,信中指出:“你的一些关于经济建设的正面和负面的漫画很好,展开了漫画的新的活动范围,增加了漫画艺术的生气。”《工人日报》有报道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韦先生为了弄懂经济大潮中的一些课题,他不仅‘泡’在图书馆里,认真研读社会经济学理论和相关政策的诠释,并且自费订阅了几份经济类期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了画‘经济漫画’的行家里手,其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内涵丰富、哲理深隽,受到各界的称道。据说有的经济学家拿着韦启美的漫画,当作课堂上的辅助教材。”
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再到新中国的财政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从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经济到随后的全民大办工业、再到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横向经济联合等,韦启美的经济类漫画勾勒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面貌。
韦启美 老头子,快来看这鱼肠子!
韦启美 问“道”于盲
提到韦启美,大多数人对于他的油画家身份特别熟悉;而一少部分人,对于他的漫画家身份很了解。这也是为什么谈韦启美漫画,一定要谈到他的油画家身份。韦启美,油画系科班出身,著名油画家。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漫画作品。韦启美因此被有些同行称为“学院派漫画家”。对于这一评价,韦启美认为:从画风看,自己远不够现代派,更不是先锋派,编到学院派行列里是恰当不过的。韦启美甚至认为:这个称谓给画家和观众都留下了宽泛的解释空间。由于长期在美术学校教基础课,韦启美养成了对透视规律本能般的敬奉。漫画特点在于夸张,但是对于韦启美而言,这个夸张似乎主要是内容和思想上的夸张,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夸张。艺术形式不能公式化,都要夸张成一定形象,这是韦启美的理念。从他早期的漫画如《毛主席派人来了》(1953)、《幻想变成现实》(1954)等到晚期的漫画创作如《再低点》(1991)等大量的漫画作品中都不难看出这一点。他的漫画似乎习惯地遵从一般绘画中的构图、透视、人的结构及氛围等表达规范。韦启美认为这一点使得他自己在漫画创作中塑造形象和处理构图时显得拘谨,但是也正因此成就了他独特的漫画艺术特点。华君武认为:“一个漫画家的风格特点是在长期的漫画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是每个画家都能达到的。韦启美的漫画人物是写实的,这是因为他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尽管人物不能漫画化,这也是一种风格。”这一认识为韦启美做了最好的正名。
如何看待韦启美的双重艺术身份,韦启美有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油画创作与漫画创作像形影相随而性情迥异的孪生兄弟,像赶夜路时互相壮胆扶持的同行者,像互相交换基因的连理枝,它有利于创作个性的形成。“当我探索新的油画表现途径时,漫画创作经验便成为来自另一心房不期而至的知己。”具体到作品,韦启美在接受采访时直言:“1984年《大坝的构思》里,我画过许多虚线,这是画漫画才会有的想法,这在当时有点新意。油画《海港的早晨》,构思动因是由于在海边看到救生艇吊在空中,这里有漫画的动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宝林认为:漫画家的犀利与幽默和油画家的绚烂而深情正是形成他特有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说漫画是韦启美艺术“双刃宝剑的一翼”,那么另一翼就是他的油画了。“我在油画中表现对生活的祝福,在漫画中表现对生活的批判;在油画中表现人的尊严,在漫画中表现孬人的卑劣;我的油画至多能给人一点慰籍和遐想,漫画却能有益于世道人心。”借着双刃宝剑的两翼,韦启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名教师,韦启美在他任教的47年里桃李满天下。他一生勤恳踏实地站在教学一线,广受师生尊敬和热爱。在美院,他教学生速写、水彩、油画、创作。在课余,他又教学生“漫画课”。韦先生没有“大教授”的霸气,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詹同、鲍加等很多美院的学生称赞过韦先生的为人和高尚品格。他心态平和,脸上总是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他对周围的老师和同事们也总是谦和宽容。多年来韦启美一直是在生活上俭约朴素,但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身蓝布上装,在袖筒里抄着双手,稍弓着背,眯起笑眼是他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