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邹小玲
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打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十分认真地为白发苍苍的奶奶洗脚。接下来的画面是,这个稚嫩的小男孩也满头大汗、晃晃悠悠地给劳累一天的妈妈端来了一盆热水,还甜甜地叫道:“妈妈,洗脚!”这则广告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优良品性的养成主要从生活实践中领悟、体验与内化。德育只有真实化、生活化,才能触动心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对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要在生活中真实地经历、真切地体验、真心地感动,真正过上一种有道德、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德育就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上下达成共识:今天的高中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而且要担当起“引领学生真善美、培养健全人格、为学生终身幸福生活奠基”的责任,引导学生把“人”做好。为此,我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校本化实践和探索。
实践一:捕捉校园生活的细节
捕捉生活事件,进行随机教育,是开展生活德育的主要途径。我校男生宿舍楼北侧原为闲置空地,学生从窗户抛出的方便面盒子、包装纸袋等垃圾在空地上堆积如山、恶臭难闻。对此,我们改变了之前说教和禁罚的做法,每天有序组织学生到空地上进行垃圾的清理工作。三周下来,乱丢垃圾的现象基本杜绝了。接着我们立足实际,在全校开展“弯腰拣废纸、随手拾垃圾、争当环境志愿者”实践体验活动和“珍惜有限资源、再造无限生命”变废为宝环保艺术品大赛,学生们把捡来的垃圾创造性地制成各种环保艺术品,并注明原材料、环保品创意名称和个人环保口号。学生进而又自发组建了“环保社团”和“环保品制作展览中心”。这充分说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从小事着眼,从细处着手,对学生进行随机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以此为契机,以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为着眼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有争议的事件,从这些真实片段切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以“把人做好”为总体要求,先后达成了“把课上好、把字写好、把地扫好、把饭吃好、把觉睡好、把路走好、把物放好、把衣穿好、把操跑好、把歌唱好”的“十好”共识。通过生活小事,分层次连续组织贴近校园日常生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感悟“小细节决定大形象,小事情显示大气节”的做人道理,养成良好的“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取材,才可能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共鸣,最终有所收获。
实践二:挖掘多彩的社会生活
关注生命本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是开展生活德育的有效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日渐形成道德判断能力,提升道德品位。
我校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紧贴社会,积极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谈心,弘扬爱老尊老的优良传统;走进社区,积极开展禁烧秸秆、法制法规、文明礼仪等宣传,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出一份力。我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近距离接触家乡经济发展的前沿;组织学生进驻军营,感念军人情怀;组织学生参观红十四军纪念馆等场馆,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学生冬令营进高校游学,感受大学气息……我们还指导学生在节假日走进父母单位,体验父母的岗位角色,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和感动。在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我校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开设“名流讲坛”,邀请市长、企业家、学者、家长、往届优秀校友来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社会。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求新、方法求活、效果求实,变禁止为引导、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元,紧贴学生需求,着力培育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美好的社会追求和价值取向。总之,与社会亲近,与时代接轨,这样的德育才会更有诗情画意、润物无声,才会更有吸引力。
实践三:开辟家庭生活的情感德育资源
家庭作为学生生活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是不能忽视而且必须深度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家庭。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家校互动,注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我校建立的 “爱心超市”,分设“物品超市”“心理辅导超市”“爱心基金会”等子部分。学校以此为平台,向学生及家长提出“举手之劳我愿意”的理念,引导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爱心超市”建设。一方面,学校发动家长和学生一起将家里闲置的衣物鞋等生活用品以及图书资料等学习用品捐赠到“物品超市”,以满足同学们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以自愿为原则,以一元起捐为方式,倡导学生和家长为“爱心基金会”注资。学校于2012年9月建立了“爱心基金会”,旨在弘扬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因家庭贫寒导致学业无以为继的同学们提供经济救助,达到助学帮困的目的。学校组织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共同组成爱心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监督管理该基金会的运行情况。该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每年由此而受助的贫困学生达100多人。
此外,“心理辅导超市”通过组织“学生家庭生活互换体验”“节假日1+1生活体验”“走访困难学生家庭”等互动方式,更新了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培养了人际互动中和谐共处的高尚格调。2015年,我校先后有100多个家庭与300多名家境贫寒、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超市”建立起帮扶关系,在互爱、互助中,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学困厌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心困逃学。我们用情感化学生,用爱熏陶学生,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欣赏”,使学生言行有分寸,表达有方式,心中有责任,是非有明辨,学习有榜样。
“道德教育不是某时某刻的事,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涂尔干)多年来,我校德育遵循“生活化,重体验,抓细节,促养成”的原则,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需要,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家庭、我与社会等关系,开展鲜活而扎实的德育活动。我校把《如皋市中小学“486德育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八礼四仪的规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校本化吸收、融入到“十种好习惯”中,形成“时时是德育之时,处处是德育之所,人人是德育之人”的局面,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加深道德认识,明白道德底线,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做有道德的人,过有道德的生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听到的记忆不深,看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生命是美丽的,基于生命的德育也是美丽的。生活的每一天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赋予了德育丰富的内容、全新的形式。我校以“把人做好”为核心,以“十种习惯”的养成为德育抓手,以校园、社会、家庭为立体化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这块德育的土壤里,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建构新的生活方式,收获着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