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推动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旨在用道德模范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仁处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集聚推动文明社会道德风尚的正能量。当前,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整体上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非常态化问题须加以重视和矫正。
一、学习宣传道德模范非常态化的表现
1.时间短期化
从时间看,当前各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普遍存在短期化倾向。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媒体宣传周期短。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电视、报纸、网络等各大传媒对道德模范进行大规模、高密度、多篇幅的狂轰乱炸式宣传报道,但过了这个节点,还没等沉醉的大众从这场道德盛宴中醒来,媒体报道就嘎然而止。来年这个时间,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又卷土重来,然而短暂的热闹之后很快又归于沉寂。二是实践活动周期短。每年3月5日,不少地方都会集中开展一些活动,如志愿者一窝蜂式涌入福利院、敬老院送温暖、献爱心,据说有的敬老院老人一天洗八次头。学雷锋活动就像一阵风,来去匆匆。
2.空间局域化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应是所有地方、行业和群体的道德追求。从空间来看,当前活动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地区、行业,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地理空间局域化。当前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阵地和场所比较狭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基本处于“真空地带”。现在各地城市文明办都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城市文明创建的测评体系,在考评压力和经费支持的双驱动下,街道社区在一段时间内把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搞得如火如荼,而广大农村地区却是冷冷清清。二是社会空间局限化。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学校、部队、机关等,其它行业和群体则是附带性的。
3.主体小众化
从主体看,当前活动存在着“少数人做、多数人看”“成年人说、年青人做”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参与小众化。从主体身份看,学习道德模范的主体集中在学生、教师、军人等特定人群。据统计,第一届53名“全国道德模范”中,有18人来自教育系统,包括6名教师和12名学生。二是践行低龄化。从主体年龄看,学习道德模范的主体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调查表明,如果遇到老人倒地,绝大部分青少年会选择毫不犹豫地扶起来,而大人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1]。
4.形式滞后化
从形式看,当前活动存在着教条陈旧、千篇一律等问题。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实践活动必须与时俱进。但有的地方仍把学习道德活动理解为:先人为地树立一批典型,再整理一些先进事迹,然后开动宣传机器进行强制宣传和学习。二是载体陈旧落后,缺乏鲜活性。囿于认识的错位、经济的制约,现在很多地方学习道德模范的载体和形式仍停留于上个世纪流行的老做法、旧形式。宣传一般是设宣传栏、挂横幅、发资料等,学习一般是听报告、写心得等。三是对象契合度差,缺乏针对性。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体,由于其成长背景、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对道德模范的理解力与接受度也会不同,因而学习道德模范应形成符合各个行业、群体实际的个性化方案。
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非常态化的审视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非常态化严重阻碍了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的顺利推进,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工作走样、实事泡汤、好事办砸。
1.时间短期化难以实现道德认同和道德教化
一种先进的社会道德要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可,离不开长时间、反复地熏陶教化。无论是道德认同还是道德教化,都必须先内化于心,成为一种道德自觉,方能外化于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认为,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短期性的强化宣讲会给民众造成一种错误印象,误以为学习道德模范是一种临时性的作秀。敷衍了事不仅会让公众质疑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还会影响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社会声誉,降低公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空间局域化难以提升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是旨在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让社会绝大多数人明德崇善、知礼明耻,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道德水准。小范围、局域化的学习道德模范只能提升某些区域、行业、群体的道德水平,极易使这个范围外人群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即学习道德模范是某些地方、某个行业、某些群体等特定场域内人群的任务,而处在这个场域之外的人则可以置身事外,充当看客。
3.主体小众化难以弘扬社会正气和培育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水平并没有同步发展,局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了严重滑坡:孩子被汽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敢扶;奸商小贩利欲熏心、制假贩假;无良传媒毫无担当、歪曲事实等丑恶现象屡有发生。如果这些丧失道德底线,践踏社会公德的道德失范问题不解决,中国社会将会出现信仰迷失和价值真空的社会困境。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制度的改进、法治的昌明,但更需要社会正气的弘扬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大家都来学习道德模范,自觉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宣传者、大力推广者和忠实践行者,才能形成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
4.方式滞后化难以产生活动吸引力和良好成效
任何一项道德教化活动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手段优良、工具合适和载体有效,则能比较顺利地推行,反之则会使效果事倍功半。当前,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内容单一乏味,缺乏表现力、感染力、时代感,没有推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载体陈旧落后、缺乏鲜活性,没有运用新媒体等先进科技手段,形成可视、可听、可感的活动品牌,不但很难吸引民众积极参与,还容易引发许多人特别是90、00后的反感;活动契合度差,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民众精神文化的个性化需求,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学习宣传道德模范非常态化的矫正
当前学习宣传道德模范非常态化的弊端日渐显现,如不克服这个问题,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将难以深入、普及,更难以为继。要矫正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的常态化。
1.时间长期化
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不在于轰轰烈烈的运动,而在于持之以恒、细水长流,打一场“持久战”。[2]
一是教育活动经常化。国家应把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各级学校要用道德模范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尊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时时教育学生,让广大青少年常常学习和感受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崇高境界和精神魅力。
二是宣讲活动经常化。媒体要克服对道德模范“平时不宣传,临时搞突击”的陋习,坚持集中宣传与平时宣传相结合,设立相对固定的道德模范栏目,通过专题节目、新闻报道、嘉宾访谈、理论探讨、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基层道德模范人物,及时报道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长效舆论氛围。
三是研究活动经常化。新时期,理论工作者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学习道德模范“学什么、怎么学”,总结以往学习宣传活动的经验教训,挖掘道德模范精神建设中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是实践活动经常化。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不同行业特色和部门实际,使学习活动经久不衰。企业、农村、军营、社区和各类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及公共场所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扶贫助学、慈善捐助、环境保护、科学普及、应急救助等。
2.空间全域化
空间局域化可以提升某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平,但毕竟难以普及。推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必须要实现活动空间全域化,做到人人讲道德,处处学模范。
一是道德模范宣传宽域化。首先,让道德模范入眼。要充分利用各种物质载体,在商场、集市、宾馆、医院、银行、邮局等窗口单位,以及公园、广场、车站、机场、港口、景区等人流量多的公共场所悬挂道德模范画像。其次,让道德模范入耳。要运用党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再次,让道德模范入脑。要运用报告座谈、展览展示、影视剧等方式为道德模范喝彩,让全社会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学模范、做模范的风气。
二是道德模范学习生活化。学习道德模范,贵在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和岗位工作,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各个群体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庭孝敬父母、夫妻和睦、教育子女;在单位尊重他人、团结友善、勤勉工作;在社会热心公益、礼貌待人、履行责任;在公共场所、邻里相处、行路驾车、网上交流等方方面面都做到遵德守礼、遵规守法,坚守道德底线、法律底线”[3] 。
三是道德模范树立多元化。我们应注重宣传那些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的模范”,让人们觉得道德模范是触手可及的。各地应充分挖掘本省、本县,乃至本村、本社区的典型模范,使模范人物从省外跑进省内,从省内跑进社区,同学习主体保待同地域;各民族、各行业应推出本民族、本行业的模范人物,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
3.主体大众化
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必须改变以往“少数人讲、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局面,实现道德主体全民化、大众化。
一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以往我们宣传塑造的雷锋几乎是圣人、完人。学习这样的雷锋,短期内做得到,长期不行;少部分人做得到,大部分人不行。因此,我们树立和塑造的道德模范应该是崇高性与平民性、真实性相结合的中华好儿女形象。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要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浮夸,防止道德模范宣传的偶像化、脸谱化和伪善化。
二是广泛组织群众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群众组织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群众组织的号召也最容易被其成员所接受,我们应把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融入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青少年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农会、行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群众实践活动。
三是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首先,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习模范活动的“排头兵”,使自己成为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倡导者、忠实践行者和模范引领者。其次,党员干部不能只满足于一时之“头”,给群众做做样子,而必须坚持不懈地践行。再次,党员干部应在本职岗位上把学习模范与践行党的宗旨结合起来,坚持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三严三实”的要求,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真正做到言传可信、身教可学。
四是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其一,缺乏强制性机制手段。学习模范只是公民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定义务,学不学道德模范,全凭个人道德觉悟。其二,缺乏道德回报保障机制。任何一项道德利他行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难以预料的道德风险。实现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全民化,必须要有法律制度作保障,要探索通过立法立规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法规。首先,将学习道德模范活动的某些内容规定为法律义务,并将其量化与制度化。[4]其次,建立道德回报和风险代价补偿机制。对于道德模范人物,我们既要热情歌颂,也要关爱他们,要建立道德模范关怀机制和正当权益保障制度。再次,建立政治褒奖和激励制度。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社会的旌表制度,以推行道德模范荣誉制度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表彰制。
4.方法科学化
一是丰富活动内容。首先,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要选树一批来自群众、事迹感人的道德模范,邀请他们现身说法。其次,组织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服务对象已覆盖到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已延伸到包括科教文卫体等各个领域。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首先,将学习道德模范融入各种教育活动中。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要将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融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文明创建、扶贫济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之中。[5]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新媒介。在当今“微”时代,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深受人们追捧,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传播方式迅速普及。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宣传覆盖面广的优势。最后,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各级文艺、影视、出版等文化单位以及作家、艺术家要创作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立体式展现道德模范风采。
三是遵循科学路径。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是对先进的价值理念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过程,必须遵循价值观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其一,舆论宣传。要让道德模范广为人知,必须要搞好舆论宣传,同时也要避免模式雷同、方法单一、生硬说教。其二,教育引导。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固然离不开宣传,但更加离不开长期持续的教育。学校教育、党校教育、社会教育应探索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只有真理力量与艺术魅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方能行之久远。其三,文化熏陶。作为一项塑造我们国魂的工程,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滋润。孰能担此大任?唯有文化。只有把道德理念用文化自觉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才能从源头上不断输入崇德向善的活水。其四,实践养成。如果学习道德模范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没有转化为大众的普遍行动,那社会道德风尚不可能得到提高。其五,制度保障。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只有融入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中,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只有形成制度化的机制,才能获得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倘凌越,向楠.84.9%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N].中国青年报,2013-12-10(7).
[2]罗文章,覃正爱.道德的阳光——学雷锋常态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4.
[3]刘云山.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N].人民日报,2013-09-28(2).
[4]王珺.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9-31.
[5]唐凯麟,谭文翰.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先进性的内核[J].湖湘论坛,2015(5):38-42.
[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