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48岁的叙利亚女子哈拉是4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叙利亚反对派首领的妻子。她的4个儿女是纪录片《逃离:战火中的儿童》中的主人公,这部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从叙利亚爱国者和新一代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这场持续了5年的战争。
“叙利亚,请原谅我们”
哈拉和阿布·阿里夫妇曾是叙利亚的中产阶级,属于最坚定的爱国者阵营。哈拉自述称:“在战争开始前,我们在阿勒颇生活得很好。我和丈夫都接受过大学教育,生活优渥。有时候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会为他们感到悲凉。”
然而,当各行各业的叙利亚人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时,哈拉和丈夫的共同决定是留在叙利亚,保卫家园。
德国摄影师马塞尔·梅特尔西芬用3年的时间,拍摄了哈拉和她的孩子们经历的离乱,并将其剪辑为纪录片。影评人大卫·布彻尔称之为“非凡的影片”。2013年,马塞尔拍摄的这部关于哈拉一家的影片,获得了包括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艾美奖等在内的一系列奖项。
马塞尔说,哈拉和孩子们的故事与令人热血沸腾的战场故事不同。“很多记者和阿布·阿里及他的部队共处了几个星期,却没人意识到,他的家庭才是最动人的。”他说,“我报道战争的方式,就是不出现战争的画面。”
影片中,哈拉一家像千千万万叙利亚家庭一样,努力在炮弹轰炸后的废墟中维持正常生活。孩子们不能上学,13岁的长女海伦肩负起教育两个妹妹的责任,一同“听课”的还有25名附近街区的小孩。当时只有7岁的法拉向父亲学习制作炸弹,并四处搜集点燃炸弹时用的红丝带。4个孩子都学会了识别不同炮弹发出的嗖嗖声。
孩子们的娱乐是把碎石块当篮球,向幸存的篮筐中投掷。虽然生活艰辛,他们脸上仍然浮现着甜蜜、快乐、坚强的笑容。
阿布·阿里是当地的反对派首领,指挥着叙利亚自由军的一个分支。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入侵阿勒颇,改变了当地的力量对比。一天晚上,阿布·阿里在家门口被IS绑架,此后他的家人再也没有见过他。哈拉和孩子们只能靠自己生活下去。哈拉向英国《每日电讯报》回忆,每天晚上,她们一家都挤在一起,睡在公寓的角落里,“如果炸弹袭来,至少我们都在一起,可以一起死去。”
丈夫失踪18个月后,哈拉终于下决心,带孩子们离开叙利亚。
一次轰炸后,哈拉的一位邻居因伤被送到医院后,却坚持离开医院,在断壁残垣中寻找自己的孩子。她在街上嚎啕大哭,最后精神失常。哈拉说,为人父母的噩梦就是孩子被埋在瓦砾下,你只能看到他的一只手或一条腿。这种绝望的场景每天都在叙利亚上演,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却看不到。那一刻,她决定带孩子离开生活了48年的祖国。“我不能想象眼睁睁看着孩子在我面前被炸成两截,我不想成为那个在街上绝望地寻找孩子遗体的母亲。”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叙利亚人和他们孩子的生命都很廉价,他们在流血,这似乎无关紧要。我们到欧洲来不是来讨饭,也不是来霸占公寓的。即使没有食物,我们也在叙利亚坚持了许多年——我和家人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度过了5年。我可以不吃饭,没有房子住我可以睡在马路上,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在我眼前死去。我需要的只是四面墙和一块天花板,让孩子们能够安全。我离开叙利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们。”
哈拉的大女儿海伦被战争锻造成了“哲学家”。她对着镜头说:“我再也不害怕了。我无法对任何事情产生恐惧,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什么都没剩下……叙利亚教会我,想做什么今天就做,不要等到明天。下一秒或者下一分钟你就可能死去。我现在只想当下。”
在离开阿勒颇之前,哈拉5岁的小女儿萨拉特意在家里的墙上画了一幅给爸爸的画,“如果爸爸能看到它,就能来德国找我们了。”当载着全部家当的汽车缓缓启动时,9岁的法拉语气平静地说:“叙利亚,我们爱你。请原谅我们。”
歧视是所有难民都要面对的屈辱
纪录片《逃离:战火中的儿童》在BBC第四频道播放后,哈拉在美国《赫芬顿邮报》上发表了给全世界读者的信。
她在信中写道:“我希望和孩子们一同回到叙利亚,和平安宁地在自己的房子里进入梦乡。到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来的叙利亚人,几乎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哈拉希望世人明白,叙利亚难民并不是到欧洲争夺口粮、工作或住房的。他们只是迫切地渴求安全,并且希望用自己的悲惨经历帮助国际社会认清叙利亚的现状。“世界本应是容纳所有居民的大房子,不同国家的人应该是家人。这就是我希望通过这封信告诉世界的。”
与逃离叙利亚的300万名难民不同,哈拉一家前往欧洲的旅程要容易得多。他们不需要偷渡,不用贿赂蛇头,也不用在拥挤的难民营中度日如年。他们只在土耳其边境的难民营待了两天,就前往伊斯坦布尔和亲戚住在一起,同时等待德国大使馆发放避难签证。他们赶上了德国政府承诺接纳3万名叙利亚难民的好时机。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哈拉的几个孩子将身上的所有零钱都给了比他们更加年幼的难民,劝说光着脚的小孩用这些钱去买双鞋子。
哈拉的直觉告诉她,作为独自带着4个孩子的母亲,以及凭借丈夫反IS和反叙利亚政府军首领的身份,她会是第一批获得政治避难的叙利亚人。事实证明她的预计完全正确。经过3个月的文书往来,2015年3月,她和孩子们登上了前往德国的飞机。一家人在小镇获得了一套福利公寓,以及每人每月350欧元(约合人民币2571元)的补助。
“这里的鸟叫声和家里不一样。”海伦说。她的妹妹法拉一边打开公寓的每一扇门,一边高兴地大叫:“楼上简直有两百张床!”海伦庆幸如今每天醒来听到的不是炸弹声而是鸟鸣,“我想这些鸟是为我们来到这里而高兴。”
但逃离了战火的哈拉一家要面对当地人的歧视。“我害怕的是宗教不宽容。这里的人将穆斯林看作恐怖分子,这让我很惊恐。”哈拉对着镜头说,“有些当地人很坏。如果你做了他们不喜欢的事,他们就会大喊‘滚出我的国家。我只能假装听不到。这是所有难民都要面对的屈辱。”
哈拉在公开信中写道:“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愿意接纳叙利亚人。我的叙利亚同胞留在战区,因为没人愿意要我们。我至今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被全世界嫌弃。”
日夜盼望回到祖国
来到德国的几个月,哈拉的孩子们在改变。海伦现在每天涂口红,热爱自拍。她摘掉头巾,让长发披在肩膀上。“这里非常不一样。我爱叙利亚,也爱德国,因为在德国女孩不被约束,拥有更多自由。但我不会忘记我的根在叙利亚。”
哈拉唯一的儿子、15岁的穆罕默德坚持和家人说阿拉伯语,虽然妹妹们都已经自然地用德语对话。穆罕默德说,他的理想是成为心理医生,回到叙利亚帮助那些受到战争创伤的同胞。
穆罕默德说,他的母亲因为战争中的动乱和悲痛日夜不安。每天早晨当她听到头顶直升机的声音,就会跑到孩子们的房间催促他们躲避炸弹,完全忘记他们已经逃离了战火。她喝咖啡时会将丈夫的照片放在身边,一边压抑对丈夫的担忧,一边打起精神照顾孩子们。有人寄给她一张疑似丈夫的遗体照片,她却不肯相信那个人就是阿布·阿里,“我丈夫的鼻孔没有那么大。”
海伦希望成为建筑师,“我想回到叙利亚重建一切。”对她来说,看着曾经美丽的古城阿勒颇变为废墟十分心痛,城市颓废的状况也提醒她,无数生命在5年的战争中消亡。海伦现在不忍心看叙利亚的新闻图片,因为它们会让她想到那些死于战火的同胞和朋友。“我见过很多与我年龄相仿的人死去,我无法忘记他们的面孔。”然而说起阿勒颇,她的脸色明快起来:“阿勒颇是那么美丽,如果你想去阿勒颇,一定要去Citadel的一家餐馆,那里的巧克力好吃极了!”
“我会重建一切,”海伦说,“清真寺、教堂、建筑,我会将它们建造得更好。”
法拉想成为叙利亚自由军的战士,萨拉则希望成为孩子王。他们都渴望回到叙利亚生活。
哈拉对国际社会的祈求是,尽快结束叙利亚战争,让他们能够重返家园。“只要停火了,我会第一时间回到叙利亚。”她说,“我不需要等到重建完成,即使叙利亚是一片废墟,我也要回去。”不过,眼下她在等待当地政府允许她工作,她打算在小镇开一家叙利亚餐馆,“只有工作才能让我感到自由。”
这个家庭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海伦打算不日前往英国,在议会演讲,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叙利亚难民。“孩子们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哈拉说,“他们会重建叙利亚,让叙利亚变得比过去更好。”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青年参考》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