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卓沅 葛梦凡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求索与追寻:历史视域中的文化自信
侯卓沅葛梦凡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复杂艰辛的文化之路。从文化自信膨胀为文化自负,从文化自负坠落到文化自卑。在历史的关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摆脱了文化自卑的泥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跃升,中国有资格、也有需要重建文化自信,使世界尊重中国、认可中国、向往中国。
文化 文化自信 历史视域 中国共产党
何为文化?归根到底,文化是一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同一共同体内的成员,通过这种方式改造客观世界及其自身,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社会机制与思想观念共同建构出了文化的家园。
故而,文化必然有其物质基础。文化自信,也必然要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昔日的中华帝国,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长期以绝对优势领跑世界,精美的丝绸与瓷器曾让多少人心生神往。在伏尔泰笔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无尽的赞扬。庞大的疆域,丰饶的物产,使得古代的中国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加之朝贡体系的存在,中国又享有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基于实力,基于地位,那时的中国人拥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心理,“华夷之辨”就是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心理上的优越,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可以称为是自信,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质的变化就要发生,自信就会转化为自负。文化自信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在比较之中才能看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也由此而产生。倘若不存在比较,那么也就找不到自身在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位置,这时,所谓的“自信”无非是建立在虚幻之上,固守“自信”,无非就是一种盲目的自负。
18世纪,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在西方,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重叠推进,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东方,国门渐紧,人们沉浸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之中,自认“天朝上国”,充耳不闻早已天翻地覆的世界。当马戛尔尼满怀希望来到中国时,现实的场景却一次次将他心目中那个美好的形象无情戳穿。“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断绝了交流,也就丧失了比较,18世纪的中国,就这样从文化自信走向了文化自负,在“天朝”的迷梦中与先进文化渐行渐远,毫无察觉地走在了下坡路上。
马戛尔尼使团的无功而返,浇灭了欧洲人的“中国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落后、愚昧和专制取代了富饶、文明与秩序。马戛尔尼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看似强大的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四十多年后,当年的使团成员、马戛尔尼的儿子斯当东在英国下议院发表演说,最终促成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泥足巨人”从这一刻开始缓缓地倒下。
英军的炮火使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但这种惊醒一时半刻还无法摆脱文化自负所产生的历史惯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最明显的注脚。虽然底气大不如前,但帝国的架子必须苦苦硬撑,直到一次又一次的头破血流。血色残阳下,“泥足巨人”的步履日渐沉重,除了勉强维持站立,它已然不能再思索更多的问题。在列强面前,“站立”是有代价的,身躯要想“立”着,精神上就得屈膝与服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当统治者讲出此言,文化上的“面子”终于被凌乱地抛弃。
国土的割让,国权的丧失,在坚船利炮前,中国人是那样的无力。曾经的蕞尔小国,竟也能耀武扬威。史无前例的落差感加剧着这个民族的失望,迷梦的余温褪去,一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竟直面袭来。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似乎更早地醒来,他们勇敢地承认了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然而,学了器物又学了制度,不仅理想中的新气象迟迟未见,这个民族反而在历史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以各自的方式寻找着救国的良方,可是收获来的却是愈加沉重的无力。诸多这样的声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1]459,只有“自认贫乏,方肯死心塌地地学,自认罪孽沉重,方肯下决心去消除罪愆”[1]350。此时,文化上的自信与自负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了低三下四的卑微。路,究竟在何方?
四处“寻药方”的日子是昏沉的,直到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撕开了历史胶着的天际,一个欧洲大地的“幽灵”降临到了古老的东方。
地火,喷薄而出之前总是要积蓄足够强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就是如此,在争鸣中成长,在斗争中前进。《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马克思主义之地火才能拥有永恒的喷薄动力。
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为了人民的共同事业与长远幸福,共产党人必须扭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卑,精神上站不起来,其他的皆是空想。
破除洋奴思想、剥削思想、迷信思想,破除少数人的“文化专利”,通过扬弃,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擎起了新的文化旗帜,上书:民族、科学、大众。从南湖红船到柏坡松涛,在历史的风浪中,这面文化旗帜历久弥新,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的精神品质,也教育和团结着越来越广泛的人民大众。文化因革命而起,革命因文化而盛,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革命文化一步步引领着中华民族摆脱自卑的泥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3]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革命文化催人奋进、激励人心,培育并形成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地域特点的伟大精神,这些都是共产党人不可忘却的“初心”。
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持指导思想、继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其更加具有了容纳与前瞻的文化品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中国人民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寻梦路上,中国人民昂首挺胸,步履更加从容。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六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发展成就,七亿人口先后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极大缩短。科技与国防实力也今非昔比,部分行业及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
“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曾经被人叫做“东亚病夫”的民族,竟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一甲子的光景便惊诧世界,连美国的《时代》周刊也不禁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危机严峻复杂,世界各地区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在一些地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疯狂肆虐,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反观中国,社会安定团结,各项战略工程稳步推进,经济进入“新常态”,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态势。历史与现实已无声地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同志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百年抗争,苦难辉煌。圆梦路上,中国的“硬实力”已无人质疑,但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纷扰,“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提上日程。
文化自信,底气何来?来源于中华大地未曾断绝的优秀且独特的传统文化,来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中追寻与坚守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伟大的历史实践。
文化自信是强国之声,是实力使然。只有强国才能向世界提供自己的文化与理念,没有国家的“硬实力”作为支撑,文化自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文化自信,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有资格、也很需要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汇聚成文化力量传播开来,使世界尊重中国、认可中国、向往中国。
文化自信的建立与传播要由内及外、以内为主。要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使百姓安居乐业、共同富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建立起文化自信最为坚实的支撑。只有最广大人民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肯定,对我们的文化的生命力充满信念,中国才能从容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才能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若如此,圆梦不远矣。
[1]胡适文存(四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6:4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1.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本文系秦皇岛市社科联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理论征文成果
侯卓沅(1993-),男,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葛梦凡(1992-),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