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8)
儒家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研究
王景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8)
编者按: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在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都一直是我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文化武器,我们也将重新发掘这片空白的领域,与中国和世界相融合,与时代共同推进中国和世界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繁荣的见证,而思想则是指导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传统思想作为思想的重要组成,其将会与时代发展紧密融合,共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复兴既是我们对往昔历史的追忆,也是对未来梦想的诉求,更是对用传统美德过好每一天的誓言。
传统思想的兴衰与整个封建社会的盛衰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而它的创新发展道路与封建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相互关联,基本上呈现出与时代融合的特征,这个进程在封建制度的高压下呈现缓慢发展的趋势。传统思想与时代的融合考验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对人性的彰显,对关系的建构。很多时候,传统思想与时代步伐一致,创造着人类的奇迹,也有时候,传统思想成为统摄人心的工具,妨碍着时代的节奏。传统意味着代代相承,传统思想代表着人类对历史、过往、回忆的记载与传承,但时代的脚步一直向前,从未停止。传统思想的兴衰历程几乎是通过儒家思想展现的,从诸子百家到一家的思想大一统,再到道德观念的过度唯心化,再到儒家思想的批判精神,再到与封建社会共同衰落的思想抨击和否定,再到如今的儒家思想复兴和走向世界的道路。
传统思想;时代融合;儒家思想;兴衰演替
我们的传统思想概括的是中华人民对文化的归属,涵盖的是对中华人民人性的精髓,而国学是传统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思想是社会意识,它发展,或是倒退,都是它的时代造就的。纵观中华两千多年的思想发展史,都逃不开这个社会规律。
1.传统思想概述
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是发展进步的对立面,固守传统可能不见得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但至少,思想能够长期保存,在特定的时代需要中彰显出光芒,唤醒一代代中国人的家国记忆。学会取舍与改变是中国人的最大优点,他们有的时候会选择执着,更有些时候会放弃。而这样的思维应用到传统思想上,也就直接成为了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传统思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呼吸的空气,和我国大多数朝代的思想发展史一样,传统思想也一直在努力跟着时代的步伐,尽量在走着创新思想的道路。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中国思想史,之所以要将传统思想沉淀、回味和传承,大概是我们不能模糊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概念。
2.传统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历朝历代的共同选择是将儒家思想与封建君主制充分结合,为其提供一批忠君的士大夫阶级和更大一批服从的劳动人民。它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是传统思想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先锋领衔。
传统思想的时代融合进程是传统思想能否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而这一切的评判标准是一致的,是传统思想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能否实现更多人民的利益,更是能否实现思想本身的发展。在这些过程中,传统思想的发展步伐能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其融合的关键。[1-2]
1.传统思想的诞生与社会转型探究
春秋战国对于中国思想史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思想界的寒武纪大爆发。这个时代诸侯割据,人民呼唤统一,这个社会国与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强盛与变法,这个华夏大地都在进行一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渡的世纪创举。
2.儒家思想的时代可行性探究
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无懈可击,他始终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所提出的相关思想也始终没有挣脱奴隶社会的范畴。孔子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可知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毅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上所述,孔子不仅肯定知识的确定性,是可知论者;而且可以看到,孔子所谓知的对象是“仁”、“礼”、“人”、“天命”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主要是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关系。这样的社会伦理关系显示出对奴隶社会礼节的依赖,可以说,这样的思想是时代的倒退,而妄想以这样的思想来劝导各国停息战事,重新接受周天子的统一指挥,既是对各国诸侯利益的不尊重,更是对人民利益的不尊重。[3-4]
1.传统思想的演变与朝代兴衰探究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也是重要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而朝代的兴替更迭犹如人民的噩梦,也是传统思想的变局。而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社会的重要表现是统一,这不仅是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更是深化到思想层面的统一。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4.2.3 增强人文素质的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的行为,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即需要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还需要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营造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拓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医患沟通理念,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运用及应变能力[15-16],使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了解患者的需要,从社会角色层面意识到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激发对职业的热情,唤起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树立坚定的从医的信心。
2.儒家思想“一枝独秀”地位的确立探究
法家思想对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在明确的税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新兴地主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也逐步成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力量。然而,秦朝的特殊性使其对于法家思想很是推崇,甚至以严刑峻法的方式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这种以法为纲的暴政思想渗透不是很适应刚刚消灭六国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社会在战争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更需要以柔和的思想来化解国家仇恨。也因此,秦朝的短命是思想选择上的取舍不当所导致的。
1.传统思想的繁荣与生产发展探究
隋唐统治者确立了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存主导文化的格局,同时注意对南北文化差异进行沟通,并对胡汉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而两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客户与主户关系表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发展,商品经济发达,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地区特征的经济形成,使得文化分布呈现了新的格局[7]。归根结底,隋唐宋元的文化繁荣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结果。封建自然经济在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一步革新下再度焕发出活力,而从宋朝开始,商品经济也开始在封建制度的相对解压下,成为城市经济的主流。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创新新的高度。
2.儒家思想的唯心主义探究
道德与精神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的精髓,它在历朝历代一路发展,演化出了“气论”和“格物致知”。在人的欲望面前,真理永远是对的,而所有人也必须践行真理。在宋代儒学中,理学与经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在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如果说宋儒,尤其是理学家将经学、理学看作是载道、传道的工具,那么,以“天理”论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便自然地成为其经学思想的灵魂。尽管宋儒之所谓理学最终没有超越于经典之上,但他们毕竟从形式到内容都赋予经学新的意义,从而导致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在道德层面上的最高点,她虽然倡导真理,但是,这个真理毫无疑问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在这样的“真理”熏陶下,广大人民的思想是服从之后的更加服从。[5-6]
1.传统思想的批判与矛盾凸显探究
明代中期以来的阶级关系,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这种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大抵体现在“阶级斗争”已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明清小说的繁荣预示着文化不再是士大夫阶级的特色,传统文化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运动以及明清的色情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特定时代的特定区域,封建地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很突出,但是,更多的地主阶级以新的思想重视商业经济发展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2.儒家思想的民主与实践观念探究
在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这种思想变化既体现了受明末以来的经世致用、摒虚崇实学风的影响,又体现了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实学教育的新变化。注重自然科学的学习,强调科学素养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正确评价与借鉴西方文化,并且最终形成“超胜”的境地,这无疑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实学教育是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分化,儒家思想不再是以精神道德境界的学习为主,而是向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迈进。但是,这样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始终是缺乏群众基础,实学教育在西方社会掀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但在封建统治仍旧顽固和封建势力仍旧强大的明清两朝,其所能带来的影响是局限和有限的。我国和西方在这方面的差距大抵就在这里。或许,明末清初的儒学思想实践观念本能够改变这个社会的思想,从而影响中国社会的进程,但是,在强大的封建因素面前,实学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放缓,融合程度较低,更或许,传统思想本可以与时代发展思想更好融合,从而能够保证我国思想的合理融合,也不至于会出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毁灭性打击。我们虽然抓住了机遇,却让机遇又溜走了。
1.传统思想的否定与时代变革探究
近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革与转型。为了实现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方向发展,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融合。可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使得在20世纪初中国问题的解决不可能走着温和改革的道路,而传统思想最终站在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而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的最好体现就是被否定、被打击、被湮灭。
2.儒家思想的利用与抛弃转变探究
儒家思想的利用向抛弃转变。对于其继承发展,还是批判否定,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已经被深深打上了传统思想的烙印,曾经的思想利用与彻底破产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思想的彻底破产。
1.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复兴梦想探究
中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上升到梦想层面,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丰硕成果的总结,更是在成就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无限展望。复兴梦想在短期内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矛盾问题凸显。物质主义、传统文化的断裂、媒介社会化以及城市化的加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混乱,比如拜金主义、“欲望主义”、耻辱感的丧失、亲情淡化以及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小到大、由个别到普遍、由城市到农村、有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趋势。传统思想的传承是对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思想问题以及思想问题所引发的的种种社会矛盾的一方面解决措施,也可以是中国生产力发展新时期的一种思想融合进程。
传统思想当脱离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其很多意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它也是深化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作用是依赖传统思想道德来唤醒当代中国人民对于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美好品德的共同信仰。我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是唯物主义理论,但是,精神和思想的力量永远不能够小觑。儒家的精神,可以解决现代的矛盾。“道并行而不悖”。在西方,不但没有不允许思想的自由发展,而且认为思想非自由发展不可。然而我们看到实际上历史的事实,一种有力的思想常常压倒其他无力的思想。当传统思想不再是封建制度的工具,而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普通思想,我们能否以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它的得失,以一颗包容与传承的心意来保证其在社会变迁中向前自由发展。
而在当今社会实现传统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其的传承,在传承其文化中的真善美基础上,继续融合时代发展的进步元素,共同促进其思想的发展创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中华民族人民本身存在的民族传统思想来弘扬这个社会的爱、公平和正义,更能以这样的传统思想引领时代前进的道路。这种思想作为工具的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改革开放深化时遇到瓶颈的今天,的确是需要将其视作为实现中国梦想的伟大力量。
2.儒家思想的全球化探究
全球化是文化的双刃剑,传统思想会面临着传承甚至是被破坏的危机,也可能会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思想文化形式。这两种极端影响对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喜的是,我国儒家思想在全球化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而我们也通过孔子学堂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理想中传统思想与世界融合的时代是明清两朝,我们错过了思想融合的黄金时期,就在这两朝的封闭中丧失了崛起的机遇。
对于全球化下的儒家思想,现在最要紧的是用世界眼光,用全球视野,对儒家思想进行分析,分清哪些可以用之于当下,哪些必须予以捐弃。对于中国性的现代改造目标而言,儒家思想不是直接饮用的山涧清泉,而是泥沙俱存的黄河之水,必须经过净化才可享用,否则,必须会损害元气刚刚开始恢复的民族肌体。因此,我们传承的儒家思想应当是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利益的。儒家思想的现代化道路和全球化道路是刻不容缓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融合和创新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成为推动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力量。
但是,全球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包含了国内问题。当我国的儒家思想需要深化到各国问题的处理中,这将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人们对这些传统思想的认识很肤浅,仅停留在对语言语句的欣赏,而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性道德却领悟的很少。相反,孔子学堂的开设使外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认清彼此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这一正一反,也的确反映出我们的儒家思想等传统思想需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贯彻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7]
传统思想在今日中国又再度兴盛,但这并不是封建势力的卷土重来,而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盛举。在现代性的理想观念和社会生活背景下,在发达的工具理性——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助下,一种研判将会出现与现代人类生活根本不同的“后人类”理论思潮,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生成。而儒学对于消除这种风险的立场或建议是:在现代或未来科学技术可能改变人类进化方式、方向的关键点上,人类应该谨慎,珍惜、尊重人类物种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的善的人性选择,坚守伦理的底线;向现代和未来科学技术形成的巨大力量中优先注入道德因素。这是传统思想应对社会危机的一种反应,更是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协调。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由昔日的大国逐步降级。昔日的风采不在,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激励我们向前前进。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国家开始做出理性的判断。中国若想崛起为大国,已不可能再走那种依靠战争打破原由国际体系来争夺霸权的老路,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构造今天的世界,如果用不切实际的征服幻想来鲁莽从事,都将是一种时代的错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主题,沿着这条新路,人们开始表达新的愿望,寻求新的答案,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国。或许,关于理想的中国,永远不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答案,可以说这些是中国人民的愿望,却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实际,也可以说这是人么的思考,却也越来越接近真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成为中国人民在21世纪取得的最有关建意义的成就,这些成就发出的光芒,无疑将会照亮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行程。历史是过往,我们更需要把握住现在,创造出未来。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从来都不会有胜者,只存在能够认清时代与把握机遇的人。这一套思想也适用于当今中国和世界,但是中国和世界可能是比任何一个朝代更加复杂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初级社会向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过渡,世界也位于“一超多强”向世界多极化的转型关键期,无论是从民族的复兴层面,还是人类的前进方向,我们都希望“化繁为简”,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改变国民性。这个改变将意味着是对思想领域的重大转型。我们一直强调的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在今天将需要加快促进融合。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贯彻事情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利益趋向于更广大人民身上。这两件事情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也一直在践行。当社会再度面面临着人性归属问题时,我们不妨从传统思想的优秀精髓中诉求答案。只要中华民族的“根”不断,传统思想必然会在这个时代中迸发出梦想的火花。我们的传统美德、行为准则、精神思想将会影响中国和世界,传统思想再度复苏了,这一次,我们绝对不会让机遇逃走。而传承与创新则是传统思想永恒不变的时代话题。
[1]杨友谊.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黄山学院学报,2014,5(6)87
[2]李志峰,乐爱国.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与政策演变思考[J].人民论坛,2014,8(32)90
[3]付文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4,12(21)87
[4]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0(9)80
[5]刘箭.当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若干思考[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12(5)64
[6]吴默闻.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观察与思考,2015,4(5)84
[7]杨业华,符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2)46
FG125
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ZGC933283)
王景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基督教神学、儒家思想、基督教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