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静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撷趣拾芳故宫博物院藏牡丹主题绘画概览
陶 静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牡丹主题特展在延禧宫展陈的绘画作品分为三个单元:「写真传神」、「优雅闲适」和「富贵荣华」,共展出七十二件文物。
「写真传神」单元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牡丹谱》,即明代画家沈奎和清代宫廷画师画的《牡丹谱》。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人们用「写生」 、「写真」的绘画方式,以精湛的技艺,留下万物生命的瞬间,使之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沈奎(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早期,字士容,杭州人。工花果、翎毛,画法学元人王渊,敷色艳丽。他的《牡丹谱》将牡丹花姿、花容、花色、花型都逼真地刻画出来,使人不得不相信当时确有此种牡丹,不觉在牡丹盛开的时节从花海里寻找画中形象。
清宫收藏沈奎《牡丹谱》名为《富贵长春图》,计四册,每册二十五开,描绘了一百个牡丹品种。此次共陈列二十五开:姚黄、魏紫、莲花萼、鹿胎、鞓红、太平楼阁、佛头青、墨魁、天香一品、万卷书、云华妆、醉娇红、胭脂楼、寿安红、并蒂芙蓉、皱叶桃红、白舞青猊、藕丝霓裳、祥云春瑞、金玉相、天香云锦、禁院黄、五色奇玉、御袍黄、玛瑙盘。
谱中「姚黄、魏紫、莲花萼、鹿胎、鞓红」等名品,皆见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说明姚黄极其珍贵。「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其后破亡,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钱思公(惟演)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魏家花者」即魏紫。
至北宋,「姚黄花王,魏紫花后」称号始建。谱中「禁院黄、御袍黄」,是「姚黄」品种的同类,均为黄色,皆因花王的至高地位,和皇权的颜色相同,而被冠以皇家的名字,直至清代宫廷中还种植有此类名字的牡丹。
谱中「墨魁」,也叫「黑牡丹」,近于黑色,并非真的如墨如炭。传说武则天称帝之后洛阳大旱,小黑龙偷天雨解旱情,红花仙为报答小黑龙变成了黑牡丹,颜色红中泛黑。最著名的有「乌龙卧墨池」、「青龙卧墨池」、「冠世墨玉」、「烟绒紫」等。
谱中白色带绿的牡丹,如「太平楼阁」、「金玉相」、「白舞青猊」、「五色奇玉」,近似于宋室南渡后,杭州花事大盛时出现的「重台九心淡牡丹」、「白花青绿牡丹」等新奇品种。
明 沈奎 富贵长春图册之金玉相、禁院黄、墨魁、魏紫故宫博物院藏
谱中「醉娇红」、「并蒂芙蓉」、「皱叶桃红」、「天香一品」、「天香云锦」、「祥云春瑞」、「云华妆」,颜色粉嫩娇艳,使人想起赵飞燕、 「二乔」、杨贵妃等佳人形象。据《摭异记》,唐开元中,宫中沉香亭前牡丹花盛开之时,唐玄宗、杨贵妃赏花,招梨园子弟助兴,李白著名的「清平调词」三章即为应景而作。
谱中「佛头青、万卷书、鹿胎」在清宫的绘画作品中仍有记录。史载北京的牡丹栽培盛于明清,清代尤盛。圆明园早期营建的一处园景,位于莲花池东南方向,四面曲水环绕,殿前种植牡丹数百株。雍亲王胤禛时期即为园中「十二景」之一,花开时节如锦似霞,因而作诗吟咏:
清 弘历 牡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台斜。
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艳宜金谷赏,名重洛阳夸。国色谁堪并,仙堂锦作霞。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二岁的弘历在胤禛的精心安排下,第一次在牡丹台见到了祖父康熙帝。弘历继位之后将牡丹台命名为「镂月开云」,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又将其地一建筑命名为「纪恩堂」,多次写下「纪恩」诗文以纪念牡丹台「承恩此最初」的特殊意义。三代皇帝同赏人间第一富贵花传为佳话。
清 恽寿平 牡丹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太后时期,敕定牡丹为国花,故牡丹台亦称「国花台」。清代宫廷画师画的《牡丹谱》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明、清《牡丹谱》具有相同的「科普」功能,可谓「写真传神」,但绘画技法的运用各有不同。
中国花鸟画的画法可分「勾勒」、「没骨」、「写意」三类,前两种至迟在五代、北宋时就已确立,至元代以前,花鸟画的主要表现,基本上都是在变异这两种画法。画家们更多沿袭「勾勒」画法的体系,即黄筌「勾勒敷色」法。明代沈奎《牡丹谱》就是变异这一路的画法,轮廓精准,线条优美、圆润,刻画细腻,平涂敷色,有一定晕染,采用的是传统的「折枝」构图。
沿袭「没骨」画法的画家很少,即徐熙的「落墨为格,色掩其迹」。至清初恽寿平继承徐熙之孙徐崇嗣的没骨画法,开创恽氏「没骨花」法,没骨法才得以继承发扬。传至清中晚期,宫廷画师追踪拟迹,晚清的《牡丹谱》就是变异这一路画法,不用线勾勒,构图注重花叶位置,半遮半掩。然而色彩秾丽,有「脂粉华靡之气」,与恽寿平的「高雅淡逸」异趣。
「优雅闲适」单元,展示明清文人画家以牡丹为主题的画作。明中期,沈周(一四二七年~一五〇九年,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苏州人)开辟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格调,追求「雅人深致」,向往心与迹俱闲、适意写心的艺术旨趣。 白阳(陈道复)、青藤(徐渭)是沈周之后出现的文人写意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继而发展出大写意花鸟画。「写意」画法成为文人画家的主要表现形式,工丽一派此时几成绝响。
清人绘 牡丹谱之朝天紫、云华妆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方薰尝言:「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此话暗含「文人绘画」的艺术标准,即「雅逸」,因此不仅对徐渭薄有贬诮,更不包括万历年间的花鸟画高手周之冕。周之冕善用「勾勒」法画花,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人称「勾花点叶」法,风行一时。
此次展出陈、徐、周三人的作品,陈道复《牡丹扇页》、《花卉图卷》,一为设色,「写意」、「没骨」并用,一为墨笔,「写意」、「勾勒」并用, 可谓「工而入逸,写而亦入逸,斯为妙品」;徐渭《四时花卉图卷》,「任意泼墨渖,俨然若生,具豪放之逸」;周之冕《百花图卷》用「勾花点叶」 法,「用笔遒劲纵逸,以墨晕染,别具生意」。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石涛等继承和发扬大写意传统,自成淋漓洒脱的新风貌。此次展出的八大山人《花卉图卷》,画风受沈周、徐渭影响,墨色润泽,将牡丹用小绳系成一束,好似新采摘的花,独出心裁,十分别致。
明晚期以「写意」画法为主的「勾花点叶」派末流陈陈相因,「没骨」写生画法同工丽派一样,亦无人继席。清初,恽寿平恢复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画法,开创了「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没骨花」法,力挽明末以来写生花卉的颓靡之风。
清 恽寿平 花卉册之牡丹故宫博物院藏
此次展出了恽氏不同时期三幅作品。《牡丹扇页》应是其早期的作品,以色点染,微用墨笔勾写,画法细腻,设色淡雅,深得天然之趣。《山水花卉图册· 牡丹》是其四十岁以后的作品,用笔清劲秀逸而不见笔墨痕迹,设色醇厚而不郁结腻滞,形象写实而绰约,真正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色、光、态、韵俱佳的境界。《花卉册·牡丹》应是其五十岁以后的作品,趋向淡雅、清逸,用笔设色炉火纯青。
明 陈道复 花卉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以后的文人花鸟画家,如活跃于乾嘉时期的「扬州八怪」,勇于尝试新的绘画技法和方式,如高凤翰《花卉行书合册·牡丹》、罗聘指画《花卉图册·牡丹》;晚清海派画家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人,更多继承和发展「白阳、青藤」及八大、石涛等人的写意画风和恽氏「没骨花」法的画风。清宫廷画家中的蒋廷锡、邹一桂等的花卉画也或多或少受到恽氏画风影响,出现「写意」和「没骨」画法相融并兼的绘画面貌。
上述明、清文人花鸟画家都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出身、境遇不同,却都秉持文人儒澹、清高的品质,画作中对牡丹这一主题的表现,也是传达各自内心寄寓。有的抒发文人「素、净」之心志;有的把牡丹比作美人,描绘羸弱扶风之态;有的以牡丹自况,看其花如同看其人……
明 徐渭 四时花卉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 朱耷 花卉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赵之谦 牡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富贵荣华」单元展示清宫廷帝后、词臣、职业画家以牡丹为主题的画作。
清代宫廷绘画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具有清宫特色的画风开始形成,宫廷花鸟画趋于规整、严谨、细腻、华丽,又受到了欧洲绘画风格的影响。
皇帝自身修养的品味,与清宫内室装饰审美和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而产生的审美倾向有一定区别。例如,乾隆皇帝崇尚文人儒澹的气质,墨笔《牡丹图轴》和设色《并蒂牡丹图轴》就是他追求文人淡雅韵致的「几暇临池」之作。
词臣画家和宫廷画师的绘画风格,则同时会趋向皇帝的品味和宫廷装饰的需要,「淡雅」和「富丽」两种格调并存。例如康、雍朝重要的词臣画家,大学士蒋廷锡(一六六九年~一七三二年),他的画作面貌就有两种,即工笔重彩和墨笔写意。《牡丹图扇页》具有文人儒澹的写意画风,《临内苑牡丹十六种》(即《牡丹十六种图册》)则是工笔重彩一路,但由于受恽寿平的影响带有写意笔致,设色也加入晕染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牡丹图扇页》款署:「戊戌六月戏学海西烘染法,请学老年长兄教,弟廷锡。」 「戊戌」即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蒋廷锡时年五十岁,在与宫内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掌握了一定的西洋画技法,此图作为「仿学」戏作,最终没有达到西画的效果。但是,蒋廷锡在画学上勇于探索的创作态度是其画艺精湛的保障,也反映出当时清宫研习西画的时尚和潮流。
清 蒋廷锡 牡丹图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中最具代表性的西洋画家,就是意大利人郎世宁(一六八八年~一七六六年)。他历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乾隆帝对他喜爱有加。郎世宁擅长肖像、花鸟、走兽等,画法写实,曾尝试将西法技能融入中国画之中。他的《花鸟图册·牡丹》画法精工,色彩鲜艳,注重对物象的刻画,发挥西画中的明暗及透视特点,是一幅以西法为主、参用中法构图,但更多具有油画效果的作品。
颇受乾隆帝赏识的宫廷画师余省(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和弟弟余穉自幼在其父余珣教诲下,工于花鸟写生,以笔法工致细腻、造型传神生动、设色清丽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余省二十余岁时与余穉同至京城,与户部尚书兼内务府大臣海望等权贵结交,每每挥毫作画,乐不思乡。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四十六岁的余省被海望力荐入宫,从此在咸安宫画画处供职。他的《牡丹双绶图轴》绘苍松、湖石、牡丹、绶带鸟、吐绶鸡、水仙、菊花、竹,寓意「富贵长寿」、「富贵吉祥」,技法兼工带写,敷色鲜艳,形象逼真写实。
清 郎世宁 花鸟图册之牡丹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廷画师要投合皇帝的品味和喜好,清朝词臣们也要有意如此。由此次展出的牡丹主题绘画可见,词臣们的画风都比较接近。钱维城(一七二〇年~一七七二年,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初从陈书学写意折枝花果,供奉内廷。其《牡丹二十四种图卷》尽显清宫廷绘画皇家富贵的格调,「祥云红、紫丝桃、庆天香、佛头青、禁院黄、万卷书、金系腰」等二十四种名品被一一精心刻画,观之恍如置身园中赏花。董诰(一七四〇年~一八一八年,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秉承家学,花鸟画雅秀绝尘。《仿古四时花卉图卷》敷色妍丽,笔法兼工带写,带有写生画谱功能。《花卉图册·牡丹》工细精致,追求「雅人深致」的艺术旨趣。汪承霈(?~一八〇五年,汪由敦之子。乾隆十二年举人,官至兵部尚书),能书,善画山水、人物及花卉。《花卉图册·牡丹》绘折枝牡丹,花姿娇美,笔法率逸。《万寿长春图册·牡丹》绘牡丹、湖石,花、叶采用「没骨」法,湖石以水墨逸笔皴擦,粗犷与细腻相映。福长安(一七六〇年~一八一七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傅恒子,官至户部尚书),其《绮序胪芳图册·牡丹》,绘折枝牡丹,笔法工致,设色明丽。
清 余省 牡丹双绶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三个单元展示了明清画家描绘牡丹的盛宴,虽已成为历史,但余香仍纯。正如清代书画鉴藏家高士奇曾题恽画中云:「每于读书困倦时倚囊展观,如步蔬篱野径一回。」
清 钱维城 牡丹二十四种图卷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