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载亮老人与海

2016-10-25 01:13本刊
福建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南沙爱国南海

林载亮老人与海

老教授“游”到祖国最南端,怡然自得当渔夫,耕海近10年,只为一个守卫祖国南疆的执著信念。

2016年2月4日,天还没大亮,就已经有人陆陆续续来到福州市华林路一栋大厦门口排起了长队——他们都是来买鱼的。从上午8时到11时许,不过短短3个小时,共15000斤、约2000箱的海胆鱼,就被上千市民抢购一空。

这些大块头的海胆鱼,被人们称作“爱国鱼”。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南沙群岛美济礁,每一条鱼,都寄托着渔民和从平潭走出去的老教授林载亮对祖国南疆的守望。

南沙“爱国鱼”“游”到福建

82岁的林载亮算得上年纪最大的耕海人。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颈上戴着一串醒目的花环,在叫卖的渔民中特别抢眼。

“清蒸、煮汤、红烧、白切、炒,都可以!”卖鱼的同时,他还滔滔不绝地侃起了自己的吃鱼经,“我喜欢把皮拿来炖汤,很养胃,鱼肉可以切成一片一片煎着吃。”

春节前把“爱国鱼”运回福州来卖,林载亮已经是第四次这样做了:“这几乎成了一个传统,这几年来每年春节前都会往福建家乡发送一批鱼去销售。”

猴年春节前夕,美济礁养殖场迎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丰收,“爱国鱼”的品质也是历年来最好的一次,林载亮格外开心。倒不是因为能赚多少钱,相反,“爱国鱼”的养殖成本很高,运输、人力、加工都很费钱。

美济礁是南沙最大、最完整的潟湖,一年温差仅2℃,由于远离大陆,盐度几乎不变,稳定在33度,而且水质纯净。“这样一个完整的珊瑚礁,整个南海都非常难得。它里面水浅,最深处仅27米,外面水深,一公里外就可深达上千米,是发展海洋养殖的绝佳场所。”林载亮说。

2015年的“爱国鱼”售卖会上,一条重64斤、一人多高的海胆鱼引得市民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林载亮,1934年生于平潭,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退休前任海南省水产局副局长,退休后扎根海南,培育出绿色平价的“爱国鱼”,被誉为“开发美济礁第一人”,2012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

跟随林载亮在美济礁养鱼的林圣雄介绍,他们专门将鱼苗从三亚运到美济礁养。两三年后,一部分鱼运回三亚就地销售。为了保持新鲜,他们用的是活水舱体运输,活水全部来自南海。而另一部分鱼则经过放血、冷藏、切片包装,运往福州。这其中产生的加工、运输费用,都是不小的数字。

虽然成本很高,但林载亮还是愿意来回折腾地养鱼卖鱼,更愿意把“爱国鱼”运回福州来,给乡亲们“尝个鲜”。

为什么林载亮对“爱国鱼”这么执著呢?

“在美济礁养殖,是政治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这是林载亮的回答,“我们的渔民坚守在那里,有着维护主权的特殊意义。所以,我们称这些鱼是‘爱国鱼’。”

福建老教授“游”到南沙

认识林载亮的人都喜欢管他叫教授——南海深海网箱养殖教授,或者叫他书记——三沙市南沙区美济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

林载亮曾在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水产学院等高校任教多年,还曾担任海南省水产局副局长,对南海各岛礁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参与编写了《南沙渔场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南海水产养殖专家。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林载亮从小就跟大海结缘。他的老家在福建平潭,幼年家贫,父亲靠出海捕鱼养活一家人。4岁时,他就跟着哥哥出海了。

海水,在林载亮的血液中流淌。“这奠定了我们的海洋意识,对海洋有着天然的热爱。”这种热爱将他与大海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难舍难分。

早在1992年,林载亮在考察南海时便发现美济礁是块养殖宝地。2007年,73岁的他毅然带领3名族亲、9名平潭渔民,运载60000条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前往美济礁,尝试深海养殖。

那时,很多人都说林载亮疯了,竟然跑那么远去养鱼!可林载亮心里明白,这不仅是去搞养殖,养大鱼,更是去守护祖国南疆。

2012年三沙市成立,林载亮担任了美济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他十分自豪:“因为这昭示着国家主权。”

2015年8月,81岁的林载亮在《中国梦想秀》上讲述他勇闯南海、屯海戍边的梦想故事。

林圣雄是林载亮的侄孙,跟着林载亮屯海戍边已有八九年之久,经过常年日晒,皮肤黝黑。除了林载亮、林圣雄这样的戍边人之外,美济礁上没有旁的人了。大家的生活设施全靠一条船。住在船上收不到电视节目,只有一台VCD放映机。

这些屯海戍边人分为两班,每班11到12个人,三个月换一次班,也就是说,他们一年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在南海这片美丽而寂寞的蓝色国土上度过。这种与世隔绝的滋味,久居大陆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但林载亮并不在乎,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开发美济礁,更好地守护美济礁。

面朝大海,船翻人不倒

林载亮明白,走上南海养殖这条路,就注定要面对艰险。

跟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说:“我们在海上的人,祖祖辈辈都一样,性格里充满了坚强,甚至是顽强。”正是这份坚强,才让林载亮撑到了现在。

2007年,林载亮在美济礁的养殖刚刚起步。11月21日这天,16级台风贝思正面袭击美济礁。大风裹挟着巨浪,将网箱、渔排全部打翻,当时还在网箱上作业的9名工人全部遇难。这其中,包括林载亮的侄儿。

这对当时已逾古稀的林载亮来说,不亚于五雷轰顶。可他并没有倒下。

不久之后,他在美济礁潟湖边上的一处礁石上立下了一块“中国南沙美济礁养殖遇难者纪念碑”,背面刻着:“公元2007年11月21日,来美济礁养殖的中国九位公民在此遇百年不遇的大台风不幸遇难。他们的名字是:王国雄、王高明、邱小亮、桂良明、王国永、黄永进、陈金龙、陈明发、林韶剧。”

纪念碑的正面面向南海南端,背面的人名对着北方祖国家乡的方向。这成了炎黄子孙守望南海、护卫南疆的又一见证。

第二年3月,林载亮从头再来,又买了60000尾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再次踏上美济礁。

2010年,林载亮前往美济礁准备运回养殖的老虎斑。可船在大海上航行两天后竟突然遭遇撞船。一辆载重超千吨的船将林载亮乘坐的渔船撞出一个大洞,海水迅速往船里灌,眼看着船就要下沉,危险一步步逼近。

央视的两名记者刚巧拍摄下了整个经过。镜头中,林载亮头发花白,当船长焦急地跑过来让他穿上救生衣时,林载亮有些惊讶:“难道船有问题吗?我不穿。”

经年后,林载亮再次回忆起这事来,说:“当时很危险,说不定船就沉掉了。可是那么漂亮的船,怎么能不要呢?我保人,也保船。”

苦难之后,似乎一切都顺利了。2010年11月19日,第一批4000多尾石斑鱼从美济礁运回三亚,林载亮成功了。

至少还能在海上跑5年

林载亮在家时,电话隔一会儿就响起一次,有北京打来的,也有从南沙打来的……

“我现在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如今,82岁的林载亮依然闲不下来,干劲十足。他说,他的耳朵很长,“双耳垂肩,是有福的人,能够长寿”,所以“至少还能在海上跑5年”。

“要把美济礁建设得更美,现在养殖规模要扩大。”他说着自己的计划,甚至已经对此做过细致的计算,“按照现在的养殖方式,如果能有效利用美济礁的水域面积的5%,产值就能达到150个亿。”

“按照我的设想,建设一个水产种苗南繁基地,就像三亚的南繁基地一样。”一边说着,他一边用手在胸前比划,脸上充满了笑容。十几年前他写的《海南省远洋及南沙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内容,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在林载亮的相册中,有一张照片是他在船上打太极的情景。“练拳练至精妙处,身心处处则怡然。”多年研习太极拳的林载亮似乎已臻“怡然”之境,常笑看风云艰险。

(本刊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南沙爱国南海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丁力:南沙未来“兵家必争”,南沙枢纽引领大湾区开创融合新格局!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南沙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