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峰
低质低效林的常见成因与提质改造策略
◎白子峰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而森林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在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健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大同低质低效林常见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提质措辞,以期提高大同森林持续健康的发展,提升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对保护原始生态系统,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要鼓励全社会爱林护林,避免乱砍乱发,避免随意破坏。对于低质低效林,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寻找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造措施,努力是地质低效林转变为高质高效林。
水土流失。大同市十里河林场林区林分大部分分布在采煤深陷区,地表破坏严重。由于大同地区降水量少,水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地表植被不足,地表泄水能力强,同时该地区地下水位受到采煤影响,地表水位往往低于地表,无积水水源,煤矿开采过程造成的塌陷区,不易形成积水区。而开采煤矿造成的地表塌陷和滑坡,严重破坏土地,加剧当地水土流失,威胁该区域生态,导致产生大量低质低效林。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肥力不足是形成低质低效林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大同地区水源不足,气候常年干燥,土壤肥力不足,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各种元素含量较低,这也是导致林场低质低效的主要原因。
造林密度过大。大同市十里河林场在造林过程中,为了保障防护效益,造林密度较大。造林完成后,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的除萌、间伐,单位面积的树木过多,水分、营养物质以及生长空间不足,导致幼林在生长过程中得不到充足的空间和养分,长成了小老树,即低质低效林。
维护管理不足。随着建设生态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策的推出,各地纷纷重视林场建设。然而林场建成后,后力不足,管理混乱。加之大量的青壮年走进城市,导致林场劳动力不足,使得林场建成后的,无人施肥、除草,病虫害滋生,以致于树木生长缓慢,甚至衰弱。此外,在种植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规划,树种单一,也是林场低质低效产生的主要原因。
良种选育。科学选择树种是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建立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对此,首先,要适地适树造林,即哪种树种最合适造林地。对此要仔细研究大同的生态气候,分析各科树种的生物特性。对于大同来说,根据其市气候环境特点,应选择抗旱能力强、耐贫瘠的优良树种,如樟子松、油松、侧柏、华北卫茅、国槐、白蜡以及紫穗槐等。其次,要科学育种,建立统一的繁育基地,确保移栽树种的质量。第三,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水源的充足程度,选择不同树种。
合理林分结构的构建。在建林之初,要根据林场的实际情况,控制造林密度,确保每一株植物都能吸收足够的养分、水分,受到充足的光照。合理的控制林分结构是造高质高效林的关键技术之一。此外,在造林过程中,切忌树种过于单一,营造混交林。混交林能在地上空间形成层次分明的林冠层,其上层空间和地下层根系网形成一个完整的垂直生态系统,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形成独特的森林气候,大大增强森林的生产能力,对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因此,要根据各树种之间的特性,合理的为主树选择灌木和伴生树种,如冬青、樟科,营造混交林。
科学造林。造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一定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证植物的早期成长速度,确保顺利成林。因此,要科学造林,科学施工。在造林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造林施工技术,选择有幼林抚育经验的工作人员,制定合理工期,以便造高质高效林。
中龄成林抚育间伐的强化。1975年,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就出台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其指出森林的经营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按部就班,避免突然实施、突然间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造林活动都是间断性进行,人为延长成林时间,森林林分质量低,这也是造成大同森林低质低效的原因。因此,在育林造林过程,要做好前期规划,确保整个过程持续。要做好补植、间伐、补造工作,并将中龄成林的抚育间伐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时时注意。
加强日常管理。低质低效林出现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日常管理。因此,林场建成之后,要配套完整的管理体制。首先,聘请有资质的管理人员,根据林分特点,定制完整的施肥、除草、吃病虫害计划。其次,确保护林员人数充足,避免人力不足。第三,定期的巡山,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及时解决,避免灾害扩散。
总而言之,水土流失、管理不力、肥力不足、密度过大是造成大同低质低效林的主要原因。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认清问题,科学造林,选择优质树种,构建合理的林场结构,加强管理,科学施肥,改善大同十里河林场低质低效现状,提高林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十里河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