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机械协会 王静怡/文
产品开发
纺织机械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综述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 王静怡/文
本文概述了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及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对现行标准化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优化纺织机械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思路。
纺织机械 标准体系 发展思路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开端的标志,是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纺织机械行业伴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了纺织机械行业技术发展与贸易交流。
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精神,为“十三五”纺织机械行业的标准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建立起引导产业升级、适应市场体制机制、系统协调配套、与国际接轨的纺织机械标准体系,能够促进标准体系优化和水平提升,更好地支撑行业转型升级,适应产业发展,为纺织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1.1纺织机械产品的构成与特点
纺织机械是指应用于纺织工艺各个环节中,将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成为纺织品所需要的各种装备。按照纺织生产过程,纺织机械主要分为化纤机械、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染整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纺织机械将棉、毛、麻、丝、化纤等多种类型的纤维加工成服装用、装饰和产业用三大类纺织品,生产流程多且复杂,工艺精细,纺织装备种类繁多。纺织机械除上述主机外,还包括配套装置、专用基础件、器材和纺织仪器。这些产品对纺织机械的性能及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纺织机械工艺性强,结构复杂,特点千差万别。此外,相关纺织机械的零件种类繁多,如双针筒圆袜机零件达1200~1500种;具有相同精度等级和质量的同一型号的纺织机械零部件的重复用量大,如一台1200锭的细纱机需要相同的钢领、锭子等专件各有1200只;6.6m(260″)幅宽的高速经编机每台有7200多枚槽针;纺织机械的通用零部件多,如印花机的镍网、导布辊、轧辊,织机的钢筘,细纱机的摇架、锭子等,适用于系列化各种规格的机器,或是在不同机种上发挥同样的功能;此外同种类的零件规格多,形成系列化产品等等。概括来说,工艺性、连续性、成套性;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高精度、高速度、高能效是现代纺织机械的特点和方向。
1.2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纺织工业不断发展带动下,我国纺织机械制造行业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纺织机械品种多,门类广,涵盖纤维制造机械、纤维加工机械、印染、后整理设备和配套装置、器材附件等。目前,我国纺织机械制造行业已成为产品门类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满足纺织行业需求,拥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专用设备制造产业。
“十二五”期间,随着先进的加工装备、控制技术和新型材料等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的培育,纺织机械行业自主创新进步显著,全面提升了纺织装备的效能,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纺织机械的发展态势使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
据统计,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3538万吨,化纤产量4831.71万吨,布产量703.12亿米,纺织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0713亿元,纺织机械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9亿元。且自2015年,我国纺机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出现贸易顺差。纺织机械行业在为我国纺织工业提供大量装备的同时,行业自身发展进步也是卓有成绩的。然而,国产纺织装备与国际最先进的水平仍有距离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端纺织装备和优质专用基础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建设纺织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按照“十三五”规划,纺织机械行业将摆脱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端纺织装备和高性价比的产品,为纺织工业提供高质量、智能化的新型纺织装备。未来纺织装备将朝着自动化程度高、能效高、柔性化程度高、精密度高的方向发展。
1.3纺织机械标准的发展需求
标准化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组织现代化、集成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纺织机械标准化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纺织机械产品质量,促进贸易交流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保证。
纺织机械及附件的种类繁多,产量大,生产制造工艺复杂多变,因此对零部件的互换性、通用性以及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对噪音、精度、表面处理等质量相关的要求也很高。标准化过程是产品技术的优化过程,充分考虑了产品的系列化与配套型,优化品种规格,提高了互换性、专业化,能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及服务过程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创造条件。体系间技术标准相互协调配套,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逐步达到高可靠性、高安全程度、低污染、低噪音的高端装备的水平。纺织机械产品的标准化能使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消除低劣产品带来的恶性竞争,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产纺织机械的市场竞争力,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十三五”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建设纺织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标准化深化改革的实施阶段,纺织机械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支撑产业创新升级和自身改革优化的双重任务。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需要用标准引领与规范行业技术与产品的发展,加强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的结合,通过标准带动纺织机械智能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支撑产业升级。
2.1标准体系构成
我国纺织机械与附件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六十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本行业的产品体系。标准化伴随着产业而生并服务于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依附于纺织机械产品体系的技术标准体系。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体系的构成以纺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划分,由基础通用、纺织器材、纺织检测仪器和纺织电气4个部分和纺纱机械、络并捻绕线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染整机械、化纤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7个主机部分组成(见图1)。现行标准在体系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纺织机械行业国内现行标准分布情况(单位:项)
2.2纺织机械国内标准现状
截至2016年3月,纺织机械与附件领域现行的国家标准118项,行业标准442项,标准总数为560项。按标准性质分,强制性标准2项,推荐性标准557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按标准类型分,基础通用标准178项,产品标准326项,方法标准31项,管理标准25项(见表2)。纺织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基础通用、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相协调,涉及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和制品的生产装备标准体系。
表2 纺织机械行业国内现行标准情况(单位:项)
目前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标准体系中标准发布时间为1991年至2016年,时间跨度达20余年。在标龄比较长的标准中,涉及的不少纺机产品结构稳定、技术成熟,还有的产品虽然已接近淘汰,但仍有生产和使用需求。通过每年定期进行的标准复审工作,及时了解产品技术发展状况,修订和废止不适用的标准,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和时效性。通过新标准的制定,解决体系中标准的缺失和相互协调配套问题。为了促进纺织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引导与规范行业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近年来,还制定了多项行业发展重点和产品技术升级急需的标准,《横机数控系统》和《棉纺设备网络管理通信接口和规范》等产品基础标准的制定,契合了纺织机械创新升级发展的需求。
2.3国际相关标准情况
纺织机械领域的国际标准对应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72纺织机械与附件技术委员会,该组织至今已发布标准174项,对口国内纺织机械领域标准为157项。这些ISO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主要为基础通用标准,规定了各类纺织机械的术语定义、规格系列、互换性尺寸、标记以及图形符号、安全要求、噪声测试规范等。针对产品的标准以器材、专件为主,规定其系列规格、配合尺寸和标记等,没有主机的质量标准。
2.4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根据对归口国际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ISO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偏重产品的术语定义、安全环保的要求,基础零件、器材产品的互换性、通用化、系列化,注重标准的经济效果和贸易性需求,有利于推动贸易与技术的发展。国际标准组织则特别重视安全、环保等社会责任、合格评定方面标准的制定。
因历史形成原因,我国标准的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现行纺织机械标准体系中,产品质量标准占比达到50%以上。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纺织机械领域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目前已有134项纺织机械国际标准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基础通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117项和行业标准17项(见表3),对口国际标准转化率为85.4%。
由于受到国内现有技术情况、引用标准差异、标准编写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修改和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较高,且由于国际标准的再修订,目前采用现行国际标准版本的实际为114项,国际标准转化率为72.6%。
表3 纺织机械行业国际标准转化情况(单位:项)
3.1产业基础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产量和保有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行业的生产总值及出口额逐年递增,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纺织机械行业的需求。未来我国纺织机械工业与标准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3.2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目前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结构和布局,覆盖全行业主要产品,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基础通用、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协调配套,以满足现阶段产业水平及国际国内贸易的需要。
3.3基础通用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
纺织机械国际标准以基础通用标准为主,目前已有85%的对口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基础通域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34项。这些标准对提高我国标准水平,促进国内外贸易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3.4产品质量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的特色
我国纺织机械标准体系中,产品标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类标准为提升产品质量,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3.5标准水平评估
目前纺织机械领域绝大部分的标准能够满足纺织机械行业的需要,是有效适用的。基础通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逐渐提高;一些国内产品技术实力逐步增强,标准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也仍有部分标准技术内容相对滞后,未得到及时更新;总体上我国标准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4.1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
深入研究标准体系,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加强行业通用性基础标准、安全标准制定,做好推荐性标准公益属性定位,培养发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提高标准与产业及市场的贴合度。
4.2提高采标标准的一致性,推进我国标准国际化
加大对口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进一步提升标准转化率;加快对采用国际标准的跟进,及时修订更新,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促进国际贸易与交流。以我国纺织机械优势产品和自主技术为先导,探索标准的国际化,增强我国在本领域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4.3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
加快纺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的制修订与行业创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贴合更加紧密。通过研制行业转型升级亟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及时修订已经滞后于行业科技发展的标准项目,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先进性,提高纺织行业标准的总体水平。
4.4加强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加紧对数控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纺织机械应用的标准研究,促进信息化和纺织机械工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标准带动纺织机械智能化发展,为纺织装备智能制造与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支撑产业升级,实现纺织强国目标。
[1] 李毅. 做好标准化工作 助力纺机创新——纺织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介绍[J]. 纺织机械2013.6
[2] 纺织标准化“十三五”行动纲要[J]. 纺织标准与质量.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