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本中仅有的议论文,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议论辩论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议论文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阶段就尽早接触这种文体,熟悉这种文体,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通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文的教学实践,作者明白了:只要立足课文,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掌握这类课文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就能让议论文教学充满魅力,把议论课文上得精彩。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 形象思维 论证法
一、小学语文议论文教学现状
议论文是一种发表意见、提出主张、阐述道理、分析问题、阐明事理的文体,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往往是“文道并进”的。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议论文,却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小学阶段,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也不多。仔细地翻阅苏教版语文各册的目录,只有《说勤奋(四上)》、《滴水穿石的启示(五上)》、《谈礼貌(五下)》、《学与问(六上)》、《学会合作(六下)》等寥寥数篇。而就人教版教材来说,议论文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六年级下册才有两篇议论文,即《为人民服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而这种体裁的文章在台湾、香港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鲜见。议论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上一般表现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道理,文章短小生动,对学生大有裨益。
近几年,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口语交际”,如“讨价还价”、“生活中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等,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我们在教学某些辩论性话题,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等时,发现学生常常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不会用语言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不知道怎样有步骤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学生在平时做一些问答题时,对于答案,往往心里很清楚明白,但就是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有条理地解答,这都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议论辩论能力很弱,我想,学生的这种状况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学的都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之类的,作文都是一些写景、状物、抒情的文章。所以,议论文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空缺。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好把握课本中仅有的议论文教学,让学生学习一些论证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议论辩论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议论文是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阶段就尽早接触这种文体,熟悉这种文体,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现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谈谈小学议论文的设计与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
纵观小学教材,文本的选择,一直以诗歌、记叙文、说明文为主,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属于说理性文章,编者是想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这种文体,熟悉这种文体,以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会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单调,缺乏情趣,感觉枯燥乏味,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在小学高年级段,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我们的任务非常明确: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读书,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其次是带领学生接触这种文体,初步了解其写作特点,为中学的学习与写作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繁琐讲解,甚至架空、割裂课文,孤立地进行方法、文体特点等的分析,而应淡化文体概念,注重渗透,让议论文体裁走近学生,获得初步认识与感知。
2.学习习惯
六年级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感悟、理解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旨。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举的三个例子,浅显易懂,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于论证部分,则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反复深入的朗读训练,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事例及生活实际,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受到启发,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3.学习交往
六年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感受到群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一般能力。对于简单的议论文,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习个别的文段、例子后,对于结构类似的文段,应放手让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与合作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文本解读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提出要求,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四、教学策略与实施
1.形象与抽象相结合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综合起来就是说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一般比较抽象难懂,特别是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如:“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就连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都一样,它们的意义都比较抽象,这对于抽象思维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做到读通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在反复读第3自然段、弄懂文段主要内容后,解决:第一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又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在这个表格中,我巧妙地运用了书中的“?”和“!”,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又能结合表格更清楚地理解文段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同时在板书设计上,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板书:
“!”对应课题“真理”,“?”对应课题“问号”;“!”下面“解决疑问,找到真理”是对这个“!”的解释,“发现问题,不断发问”是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对“?”进行解释;“!”与“?”之间一个反方向的箭头,表示从“?”到“!”的过程,而“不断探索”正是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通过这个板书就非常形象地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展示了出来。
通过表格,结合板书,就把文章抽象的语言具体形象化,这样学生理解文章,特别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得多。
2.观点与事例相结合
议论文的魅力在于读者“被作者的言之有据所折服”(叶圣陶语)。文章采用的是例证法,即用事例作为论据。用事例做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真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小学议论文在对事例生动地描述中作者的观点跃之而出。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读懂故事不是难点,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之内,体会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围绕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组织语言——“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应该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那么,这篇文章的事例又是如何说明观点的呢?对于文章举了三个例子证明观点,学生都能明白。但每个例子又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呢?所以在初步学完三个事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当学生都能说出: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这时,终于有学生能从三个自然段写法的共同点上来说: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文段的论证)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都能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而且有学生发现了文段都是讲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通过读,学生又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于是)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最终,学生又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于是我总结: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完,文章的例子是如何论证的之后,我又设计了这么一个拓展的环节:科学史上,能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站起来举例都很踊跃并且说得很好。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剖析,学生明白了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也明白了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同时更懂得该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用事实进行论证。这样的学习,将为学生到初中之后,进行议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在后面的拓展“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小练笔中得到很好的证实。
3.趣味性与理性相结合
虽然议论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抽象难懂,但本文的趣味性还是挺浓的。文本中所举的例子,都是很富有趣味性的自然科学故事,读来能够让学生们感觉兴味盎然。
但毕竟这是一篇议论文,它不同于记叙文,只是学习它的趣味故事就可以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的特点是说理,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道理说清楚,使人家信服,这就离不开它理性的分析。
教学本课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注意它的趣味性,而应该把趣味性与理性结合起来。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课文时要把握好,否则,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4.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教学本课三个结构相似的例子时,我利用上面那个表格,先引导学生学习解决第一个事例,从段落学习方法入手,先读文,弄懂文段主要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是什么?从“?”到“!”的过程又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结合表格自学第二、三个事例。这样一个由教师指导到学生自学的过程,是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内容理解方面的指导,又有诸如“段落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句子含义”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自学中“有法可依”。
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受用无穷。对小学生来讲,刚刚开始学习,要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会学能力,更需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只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学生接触议论文的初始阶段,教师就应该引导得好,学生学习议论文有兴趣、有动力,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终生受益;反之,没有良好的开端,虽花费大量课时,学生仍无多大长进。现实中,学生学到高中毕业,仍写不成像样的议论文,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抓好议论文的起始教学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许多语文老师来说,最不喜欢上的课文就是议论文,学生也不喜欢听。因为议论文大都比较抽象、单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通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文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只要立足课文,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老师就能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掌握上这类课文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同样让议论文教学充满魅力,把议论文上得很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3]王尚义.教学与管理[J].教育与管理杂志社,2008,9:20-33.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