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康
走近湘江战役旧战场
李俊康
一
兴安有民谣:“兴安高两头,水往低处流。”
兴安地势较高,在这里孕育了中国两条著名的江河,一条是北去的湘江,一条是南流的漓江。
兴安,曾发生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大剧,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方。
当年,秦始皇在这里开凿了灵渠,统一岭南,从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有了灵渠,海陆丝绸之路得以连接,才有了南北和中外经济文化的大交流。
1934年11月,在这里打响的湘江战役,让红军从此转危为安,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又一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湘江战役,才有遵义会议,才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才有了那段气吞山河的革命历程。
二
七月,我到了兴安,参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和纪念馆,接受一次红色革命教育。纪念碑园坐落在兴安狮子岭下,园内有一组巨大的花岗岩红军群雕,包括年轻红军、女红军、老游击队员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史。整个群雕造型独特,寓意深远,其规模之宏大,涵盖内容之丰富,感染力之强大,令人印象深刻。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门前,一句“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的电文,为我们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那是当年朱德以红军总司令部名义给林彪和彭德怀下的命令,这是为中国命运而战的号角。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共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先后突破敌人三道防线,于11月底到达湘江之畔。为了阻击红军,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于此。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分别由兴安县界首、全州县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口突破湘江。12月初,红军渡过湘江,胜利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向贵州挺进。
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6万红军官兵,仅剩下3万多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后也只剩不足半数。
望着静静北去的湘江,我遥想着当年红军血战湘江的情景,一股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图为界首三官庙,这里当年是湘江战役红军的临时指挥部。
三
坐落在界首渡口边的三官庙,是当年红军的临时指挥部。红一军团的林彪和红三军团的彭德怀,先后在这里指挥战斗。
原先蒋介石的一箭双雕之计,是想让桂军与中央红军在湘江决一死战而受重创,而自己坐收渔利。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识破蒋的阴谋后,为了桂系的利益,对红军采取了“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送客”方针以保存实力,力阻红军南下广西而让其西出贵州。
蒋介石在得知桂系撤离湘江防线后大为震怒,令桂军重新夺回渡口,对红军部队进行前后夹击,务必全歼。严令之下,白崇禧不得不重新组织力量阻击红军渡江。由此,湘江战役进入激战阶段。
新圩—光华铺—脚山铺,构成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三大阻击战场。新圩—光华铺由桂军防守,脚山铺由湘军防守。在离界首不远处的光华铺阻击战中,牺牲了一千多名红军将士,其中有两位红军团长,当时老百姓把两位团长和部分红军烈士的遗体掩埋在一个废弃的煤矿窑里,后来还建起一个红军墓,以祭奠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英灵。
如今,在光华铺红军墓前面的空地上,老百姓摆上了许多鲜花,旁边竖立着杨成武、张震等人题写的碑文。
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这里曾经发生的那场足以影响中国历史的湘江之战。
四
在湘江战役的新圩阻击战中,不能不提到广西籍红军名将李天佑。李天佑,临桂人,起初跟随李明瑞北伐,后来参加共产党,15岁参加百色起义,到江西苏区后编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任五师师长,湘江战役时年仅20岁。
当时,桂军对新圩的攻击火力异常猛烈,飞机投下的炸弹把红军的阻击阵地几乎炸平。看到大量红军战士牺牲,李天佑大喊:“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人,就不能让敌人过新圩!”他随即带领红军战士与桂军展开了白刃战,双方反复争夺山头,但终因力量悬殊,红五师伤亡惨重,损失过半,营以下干部大部分牺牲。新圩阻击战激战三昼夜,抗击了国民党两个师,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纵队安全渡过湘江的任务。
后来,李天佑先后参加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战以及辽沈、平津等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红军离开苏区时,吸收了部分农民补充兵力的不足,他们的平均年龄都比较小。如红一军团长林彪27岁,政委肖华18岁;15师战士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红小鬼仅仅11岁,而且红军的武器装备与桂军相差较大。敌军占尽地利的优势,还出动飞机大炮进行狂轰滥炸,给渡江红军造成极大的威胁。
当年的红小鬼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在长征中却已经肩负起如此重大的、拯救中国命运的使命,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极大的钦佩。
界首湘江风光
五
湘江战役残酷惨烈,杨成武曾回忆称:“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天动地。”有人则形容战场如绞肉机,战士一批批倒下去。当时,湘江上漂满了红军的遗体,鲜血把整条江都染红,后来国民党军队将红军战士遗体焚烧,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以至于当地有“三年不吃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之说。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望着漫山遍野的红军遗体,不禁泪如泉涌。几十年之后,林彪也曾到当年战斗过的一些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不堪回首的兴安。在国民党方面,据说湘军损失7000多人,桂军伤亡约2000人。
湘江之战,红军指战员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献身的精神,阻止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从而保证了红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湘江。
湘江战役,红军虽败犹荣,并最终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
油画《担架上的反思》
六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里,有一幅名为《担架上的反思》的油画,形象地再现了长征途中毛泽东对湘江战役的反思。
一般来说,由于装备落后等原因,红军较适合运动战,不适宜阵地战,而湘江战役恰恰是典型的阵地战。对此,毛泽东曾建议红军放弃渡江,进入农村薄弱地方建立根据地,遭到李德拒绝。事实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
早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张闻天对李德的军事指挥就产生了怀疑。因此,毛泽东便有机会提出“西进入黔”的战略转移主张,从而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队三人团”,它对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和圆满成功起了重大作用。
湘江战役,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可以说,没有红军突破湘江的成功,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就不会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会师,也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
走出湘江战役纪念馆,望着远处碑园的红军塑像,我不禁对脚下这片“高万丈”的兴安热土肃然起敬。
湘江战役,一场红军长征历史上的转折之战,一首红军长征的悲壮史诗。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