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琦
“上海近九成公园都是免费的,白天行人穿行的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
十月初的上海,夏天仍在徘徊。夜晚的公园,人气不减。
实际上,上海的“夜”公园出现已有几年时间了,2016年与往年相比更“开放”了一些。
2016年,公园的延长开放期从原来的3个月提升到6个月,延长开放的公园数量达到89座,占到公园总数的一半以上,实行全天开放的公园数量,则达到21座。还出现了上海第一个全天开放的综合公园——中山公园。
在公园开放方面,上海有不少改变。
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出现在上海开埠后
纽约的中央公园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开放式公园的典范。
中央公园建成于1873年。园内有总长93公里的步行道、9000张长椅和6000棵树木。园内设有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剧院等设施,不收门票,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四条过境道路均采用下沉式,以避免对公园景观的破坏。
而与纽约中央公园几乎同期建造的中国的“园”,则属于传统的古典园林,诸如颐和园和圆明园,是少数人享有的“私园”。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出现在上海开埠后。彼时城市公园从西方传入,在上海租界逐渐落地蔓延。
1868年,上海第一个公园——英美租界公共花园(今黄浦公园)建成。至民国32年(1943年),租界当局陆续建成的公园共22座,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等。
西式园林的草坪、湖面等开阔的空间布局,当时引来了沪上士绅文人们的赞叹和向往。有人描述20世纪20年代兆丰公园的情景: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租界的人们云集此处。有的人乘汽车,有的人乘马车,多数人则是乘火车,“在那里可以发现各个国家的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租界公园不对华人开放,这一状态在1928年7月1日才有改变。
那个时候,公园虽然开放了,但是也并不免费。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中提到,公共租界公园零售门票起初是每张10个铜板,季票1元。自1929年6月1日起,虹口公园、兆丰公园、外滩公园门票调至20铜板。考虑到当时上海工人的工资水平,经常去公园、能够负担得起门票的人,主要是有稳定收入,也比较有闲暇的中等阶层。
从收费到免费
解放后,上海的公园大多收取一定的门票。
人民公园是解放后上海建设的第一座综合性公园。1950年8月27日,上海跑马厅收归国有,两年后正式动工,将跑马厅的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1952年10月1日,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上海市民对公园的热情可谓蓄积已久,一时间客流量远远超出了公园的容纳能力,为避免游人拥挤而引发的危险,公园不得不暂改为团体参观。25天后重新对所有游客开放,仍保持较高的游人量,绿化设施破坏严重。因此,开园一年多后,人民公园闭园整修改造。直到1954年5月1日才重新开放,并且从1955年元旦起改为售票入园,门票定价为0.05元,
5分钱的票价一直延续到1990年5月1日。
上海的公园真正免费开放始于1994年。那一年,公园免费化工作被列入当年的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但当时开放的,大多是社区配套公园。
这个情况延续了10年。2004年3月开始,人民公园、鲁迅公园等24家大型公园实行每月10号免费开放。在每月10号免费开放的那天,公园总是异常热闹,同时也带来了超负荷运转。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工作人员李晨(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免费开放日的当天,上海各大公园人流量居高不下,植物破坏严重,连地被都被游人踩光。
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植物园、古猗园等专类园或古典园林不宜免费开放。而此后,大部分公园开始实行全年免票。2005年4月1日开始,上海免费开放了122座公园。
截至2015年底,上海现有公园165座,其中收费公园仅19座,免费开放比例达到88%。
“上海近九成公园是免费的,白天行人穿行的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李晨说。
本刊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公园总量将提升至300个,免费公园的数量也会增加。但世纪公园免费的可能性不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世纪公园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由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公园,按照目前的政策,如果世纪公园免票,那么政府要投入财政进行补贴,“企业进行经营,这也是世纪公园一直收费的原因之一”。
据李晨介绍,在公园数量、公共绿地面积不足的时代,上海的一些专类公园承担着社区公园的职能,为此当时推出了月卡以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
多年过去了,上海的公园数量已由建国初的14座,增加到165座。绝大多数公园也由收费改为免费。
从封闭到开放
2000年起,上海对老公园90%以上实行透园见绿工程,将过去的封闭式管理的公园逐渐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据李晨介绍,上海在2000年后就开始建设开放型的公园绿地。像徐家汇公园、华山绿地、不夜城绿地、延中绿地等,从其建设规划和设计之初,就是按照全天开放的需求而设计的,即:不设围墙,不收费,市民可以自由出入。
李晨告诉本刊记者,上海的公园和公共绿地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公园比绿地更适合休憩,配备有卫生间、座椅等服务设施。
延中绿地、华山绿地等这些公园绿地基本都位于中心城区核心道路旁,人流量大,设计了大量座椅和停驻空间,满足休憩的需要,因此被纳入城市公园。
本刊记者发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开放型公园绿地,路过行走的游人并不少。经常在徐家汇公园游玩的一位居民告诉本刊记者,他从余庆路到肇嘉浜路,一般都选择穿行公园,距离要远远短于从公园外围绕行。
本刊记者观察到,徐家汇公园的园路系统多与城市道路平行或垂直,并将不同入口连接,可以说适合穿行到达对面街区。
另外,在徐家汇公园,出入口的覆盖率也远远高于传统的封闭式公园。在衡山路上,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入口可以进入公园。
本刊记者了解到,这些公园绿地多是由中心城区拆房建绿形成的,像太平桥绿地、延中绿地、华山绿地等原本是居住密集区,拆建取消了部分里弄,但步行交通流仍然一定程度地保留在绿地中。
吕圣东认为,目前上海的静安雕塑公园、徐家汇公园在管理方式、出入口选择与流线设计上已经融入城市,新建的城市公园基本上都能在城市行人流线组织上有所体现,因此就“自闭”公园的改良来说,大量的工作是老的城市公园。
综合公园24小时开放
如今,上海的一些传统的老公园改造中也融入开放的理念。比如,沪上建于1942年的襄阳公园正在改造之中。本刊记者获悉,重新开放后,襄阳公园将在淮海路和襄阳北路新增4个主要出入口。“一方面是融入街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减少行人穿越绿地而导致毁绿。”公园负责人说。
据本刊记者了解,十三五期间,上海除了新增一些开放式公园绿地外,还会继续对老公园进行改造。
中山公园24小时全天开放,只是上海长宁区将这座百年老园打造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绿地的第一步。
接下来,中山公园还要在南面和北面增设出入口(长宁路和万航渡路)、在东面和西面具有条件的小区及单位增设通道和出口;2017年年内将公园围墙全面打开。
中山公园变身为24小时开放前,人们在照明、安防、监控、警示等方面最为担忧。中山公园为此做了大量改造工作,新加装探头、照明、警示牌,增加安保力量。
李晨告诉本刊记者,公园24小时开放不可能单靠公园一家管理,它已经不单单是公园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了,需要与街道、公安各方面共治,“综合公园的全天开放可以说是一次尝试与探索,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公园,需要循序渐进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