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转”点策略探索

2016-10-22 03:14辛文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荷塘笔者文本

辛文芳

(罗源第一中学,福建罗源350600)

语文课堂教学“转”点策略探索

辛文芳

(罗源第一中学,福建罗源350600)

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调控,善于总结、反思,把握“转”的时机,找准“转”的方法,控制“转”的方向,才能改进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重新构建有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反思;优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减少遗憾的最佳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地进行反思。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反思是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从理想期待到课程实现的变化过程,这一变过程充满了变数,教师的理想期待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此时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节点。“起”是调动学生已学知识,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进文本;“承”是课堂转入新课的过渡,学生质疑,师生讨论、答疑;“转”是寻机转向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会迁移;“合”则是一节课的收束,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糅合阶段。笔者在“起”和“承”两个节点上注重将学生兴趣、关注点激发起来,引入课堂分析,顺势转入重难点突破上。但结果往往重点突而不出、难点突而不破。针对此种现象,邀请同教研组老师进行课堂定向观察,重点关注“转”这一环节的教学,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常常停留于对文本语言、写作手法的分析,错失“转”的时机。如,在《荷塘月色》教学时,其中的两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欣赏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揣摩语言的优美。(2)掌握美景中蕴藏着作者感情的写景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从“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与“荷塘的四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体味景色之美。以“对话式”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这种简单的授受方式虽有学生的回答,但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是教师说教式的体验,根本没有关注到学生主体,看似热闹却没有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等到要“转”向“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抒了什么情”这一问题时,学生对作者的“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难以理解,有些学生会说出一些,也是照搬参考书的。

二是忽略对学生主体知识框架、生活经验的了解,错用“转”的方法。如,在《小狗包弟》教学时,对“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认识文革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感悟作者敢讲真话、严于剖析自己的精神”的教学目标处理上,笔者一般将此教学目标转化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的问题。学生虽会答出“愧疚”“后悔”等感情,但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文革”,无法体验作者的情感,甚至觉得小题大做。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转”时忽略方法,没有抓准切入点,以致失去了课文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三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理解偏差,一味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错过“转”的方向。如,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时,在传统的字词疏通理解后,笔者要求学生理解李白“浮生若梦”的情感是“悲”还是“乐”,如何理解“及时行乐”?在课堂上,学生虽有质疑,有合作探讨,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个性不同,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转错方向,无法真正理解李白因珍惜时光而产生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那么,何时“转”,怎样“转”,“转”向哪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一、把握“转”的时机

“转”是在“起”与“承”之后,是在学生充分、深刻了解文本之后,顺势而为的。

如,对《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过后,笔者采用“以读带学”“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月光下的荷塘”时,先让学生朗读笔者提供的语段:“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中间,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清香。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再让学生朗读原文,从比较中体会不同。此时学生对“叶子、白花、清香、流水”的体验是身临其境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归纳与整合,这时教师点拨原文中采用叠词、比喻、拟人、排比等写景手法,使得“体会揣摩语言的教学重点、写景方法的教学难点”的教学目标在体验中顺利完成。

接着在分析“荷塘上的月色”时则抓住“泻”“浮”“笼着”“不能朗照”四个动词的比较阅读中分析月色朦胧迷离之美。

笔者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下面是教学实录片段:

笔者从“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与“荷塘的四周”三个方面,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体味景色之美。当学生找出“蝉声蛙声”时,笔者抛出“作者为什么要写‘蝉声蛙声’,有何作用?”的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讨论之后,会形成:1.蝉声蛙声衬出夜的静谧;2.蝉声蛙声惊醒作者,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3.“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都没有”流露作者的感情。

于是,就在此时,笔者顺势而“转”,提出:置身于如此赏心悦目的优美画面中,作者流露怎样的心情呢?从而掀起课堂讨论。

可见,“转”的时机值得思考,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文本,在透过文本的外在表现形式重点分析,透彻理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思考点,促成有效的“转”,从而理解作者创作的内在意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二、找准“转”的方法

“转”除了要把握时机之外,还要关注“转”的切入点。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对知识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对文本的内在意蕴与作者的深层意图无法做到深入理解,此时就要教师充分展示文本的背景,借助其他材料来全面解读文本,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转”。

如,对《小狗包弟》的教学反思后,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文革”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从史实材料中了解“文革”对人们身心的摧残。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当时将狗送上解剖台的“虐狗”行为与网络上的“虐狗”“虐猫”事件有何不同。

学生踊跃发言,一致认为现在的“虐狗”“虐猫”行为是变态,认为作者的“虐狗”行为是时代的迫害。此时,作者“尊重生命、敢讲真话、严于剖析自己的情感”在学生的体验中形成。

接着笔者再向学生提出:当文革结束后,有人选择了控诉、批判文革,而巴金却选择了深深的怀念和深刻的自省,忏悔,那么巴金悔恨与忏悔的是什么?仅仅是一条小狗的性命吗?

这种对于背景陌生,文道并重的文本,通过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文本的解读,通过不同人对往事(历史)的不同态度的比较,来体会人类个体与个体间感情的归属,进而“转”入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这样的解读使得学生不仅懂得“铭记历史,珍爱生命”的重要,更对人要有忏悔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控制“转”的方向

“转”是对文本的深层次剖析,这种剖析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它可以是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但这种“转”必须符合方向。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文本解读有了不同声音,甚至异样声音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研读文本,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解读回归多角度的、发散的、正确的观点上来。

如,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学习时,有些学生认为李白的“及时行乐”就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不要被烦恼缠身的消极思想。这样的思想背离文本,但对于这样的解读,笔者没有粗暴的阻断,也没有放任自流,而是顺着“行乐”之意,要学生分析李白行哪些乐?下面是教学实录片段。

在不断的质疑中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解读由分散转向聚合,实现文本多角度解读的碰撞,达到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每一堂语文课从教学设计到授课完成,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预设的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的问题都各有差距,作为一线教师唯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深入文本,要找准方法和切入口理解文本,并学会在“转”中不偏离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教学的智慧,构建有活力的课堂。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2]汪涛.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1).

[3]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荷塘笔者文本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老师,别走……
荷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荷塘三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