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应着力提升百姓“获得感”

2016-10-22 03:28周少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8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着力十三五

■周少华/文

“十三五”应着力提升百姓“获得感”

■周少华/文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浙江更是走在前列,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都已提前实现小康目标。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却没有数据表现的那么好。因此,“十三五”时期要着力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应采取“缺啥补啥”的办法,提高百姓的生活满意度。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百姓缺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层面。目前最普遍的现象是“集体性焦虑”,从就学、就业、就医到小孩入托、儿女婚嫁、买房购车,甚至出门乘公交都显得非常焦急,深怕错过机会,赶不上趟,生活在无尽的纠结和焦躁中,缺乏幸福感;其次是对社会深度不信任,从食品、药品到人际关系、公共服务,都表现出怀疑、戒惧和恐慌,办任何事都要托熟人、找关系、走捷径,似乎不这样就会上当和吃亏,甚至医生拒收红包也被认为其不会给你认真看病,没有安全感;第三是公平感缺失,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在单位里憋屈,在社会上没有尊严,尽管吃穿不愁、工作稳定、有房有车,但还是觉得日子过得不惬意、不舒坦,甚至心态扭曲、诉求畸形,仇官仇富,仇恨日子过得比自己好的人。

上述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普通百姓在生活追求上的迷茫和无措,这同我国社会正处转型期和发展阶段有关。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消除这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心态。因此,建议“十三五”时期要更有针对性,在满足百姓实际需求上着力,提升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一、着力于优质公共资源的供给

目前,浙江的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等经济指标都已远远超过小康水平,城市化率、大学入学率、每千人医生人数、城乡居民社保率等社会发展指标也都达到小康目标。但是,现在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孩子有书读、生病有医院看和有住房、有工作等一般需求,而是渴求享有优质公共资源,要上名牌学校读书、要找大医院和名医生看病、要有舒适周全的养老服务等等。百姓有些诉求可能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也积累一定的基础和实力,经过努力还是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资源,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挖掘整合现有的各种优质公共资源,通过集团化方式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延伸。目前浙江的许多名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和大医院已经通过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分校、分院和与基层学校、医院联合的方式,实现部分优质公共资源向基层输送和覆盖,如浙医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联合在义乌市创办的浙大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省人民医院与海宁市长安镇卫生院联办的海宁人民医院等,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一些名校、名牌幼儿园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中都有很好的实践。这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路径,政府应当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让更多优质公共资源更快地向基层渗透。

二是以改革为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产品的建设和运行。浙江民间资本雄厚,许多企业也有投资和运行公共产品的积极性,特别在教育、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公共交通等领域都有尝试。但现在进入门槛比较高、体制机制约束比较大、公办和民办在政策配置上不平等,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产品的积极性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潜力很大,但活力不足。因此要克服公共产品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思维,改革不利于民间资本参与的歧视性规章制度,营造鼓励投资、平等参与的环境,加快公共产品的投资建设,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通过竞争机制提升质量品质。

二、着力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

当下,许多人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但绝大多数人不是羡慕他们的物质条件,而是羡慕他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包括生态环境、安全环境、人际环境、交通环境等。时下有个词悄然兴起——中国式雅致生活,它是指中国人特有的那种智慧、闲适、简约、内敛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表现出对农耕时代田原牧歌生活的向往和对抱朴守真精神的崇尚。这反映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转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人生态度这种转向,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人们最焦虑的当数安全环境,特别是对食品、药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的安全更为恐慌,以至有的人自己去种菜,自己去打水,自己去向农民买肉、买蛋,但有毒有害的食品药品还是不断曝出,恶性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让百姓整天提心吊胆。其次是生态环境,对水体污染、空气质量、尾气烟尘的担心与日俱增,而且往往把自己的健康状况与生存环境挂钩,一有毛病就以为是环境质量差引起,增加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恐惧。第三是交通环境,开车难、停车难已成为各个城市的常态,人们对“出行难”的抱怨急剧增多,正在上升为公共的焦点话题。第四是人际环境不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和宽容。

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这种担心和忧虑,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削弱对小康生活幸福质量的感受。“十三五”应在提升环境质量上下功夫。一是要巩固和扩大“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的成果,目前老百姓对浙江治水成效的认可度比较高,明显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但也担心反弹,所以还得用铁的手腕一如既往地抓下去;江湖河流的水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先决条件,同时老百姓盼望清朗的天空和顺畅的出行,还应抓紧加大治气、治堵力度。二是要像查酒驾、抓治水那样抓食品安全,尽快构建起从生产管理、市场监管、产品检测一体的有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

三、着力于公平正义的社会文化建设

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的发言,实际上点出了现在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尽管“熟人社会”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万事求人还是折射出公平正义的不张。公共资源被部门垄断,甚至固化为一些部门用来寻租和交换的特权,使绝大多数不掌握公共资源的平民百姓处于无奈和憋屈境地,失去基本的人格尊严。

因此,“十三五”在加大民生投入、增加优质公共资源供给的同时,重要的是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力度,更多地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而不是由掌握公权的部门或人员控制和垄断社会资源,实现一般公共资源普惠,稀缺资源透明、竞争;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减少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加大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监管职能以及对弱势人群的求助力度,让公民更加公平和普遍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是加大反腐败力度,一方面严厉惩治利用掌握的公共资源寻租和吃拿卡要行为,另一方面要设计公开透明、便于监督的体制机制,把权力置于阳光下。

四、着力于基层百姓精神家园的重构

“耕读传家”一直是中国基层社会最基本的文化架构,“耕”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读”,尽管在主观上有功利目的,但在读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滋养,人格得到升华,退则耕,进则仕,故土故乡既是生活港湾,更是精神家园。在耕与读中,物质生活也许并不富有,但精神世界是饱满的。现在,有的已经无地可耕,有地的也不愿耕,而读书则仅剩下功利目的了,精神世界被物欲所占领,灵魂没地方安放。因此,当下必须重构现代形态下的耕读文化,重塑基层百姓的精神家园。

现在形态的“耕”,不限于农耕或农作,而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是创业、打工、种地等,而“读”应着力于读书环境和氛围的营建。目前最有效途径是借助正在全省各地推行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载体,把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农村图书馆等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每个村或社区都有几处可以让百姓经常去走走、坐坐、听听的场所;同时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丰富这些文化场所的内容,一个有效办法是,动员村里的那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等回村开讲座、说故事,在每个村、社区形成一两处有吸引力的“文化磁场”,让基层群众在劳作之余有地方读读书、听听讲座,逐步培养和营造基层社区的文化氛围,重振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作者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

猜你喜欢
公共资源着力十三五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坚持“三个从严” 落实“三个着力”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
云南省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
天津的“5+1”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