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分析

2016-10-21 11:31胡文波杨云红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药中药糖尿病

胡文波 杨云红

[摘要]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科技手段的参与,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日益加深。临床上出现了许多疗效稳定、降糖效果明显的西药,同时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广度、深度来说,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加以论述。

[关键词]糖尿病;西药;中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障碍导致代谢紊乱起同时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尤其是眼、肾、心及血管神经损害。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目前全球有3.28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可能高达5.92亿。糖尿病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1 西药治疗糖尿病

1.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针对性、外源性的治疗药物。至今仍為1型和中、重度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主要和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可通过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胰岛素。分为速效(普通胰岛素)、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和慢胰岛素锌混悬液)和长效(精蛋白锌胰岛亲和特慢胰岛素锌悬液)制剂。其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反应。

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修改可得到人胰岛素类似物。注射用药普兰林肽是美国Amylin制药公司研制的一种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是可注射胰岛素被采用以来,第一个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治疗药物。

1.2 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

分为磺脲类、非磺脲类和肠促胰岛素(又称肠降血糖素)。

磺脲类药物是传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因其分子内有磺脲基团而称为磺脲类。其降糖作用与胰岛β细胞表面有磺脲类高亲和力受体有关。磺脲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导致钙通道开放,胰岛素释放增加。非磺脲类药物虽然分子结构与磺脲类不同,但作用机制与磺脲类大体相同。肠促胰岛素是一类能在摄食营养物后,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和促使产生饱食感的肽激素。

1.3 增加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药物

双胍类是常见的此类药物,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第一线药物。其调节血糖的作用主要是指抑制葡萄糖的输出,增强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脂肪酸利用,增加葡萄糖的转化和酵解并降低葡萄糖的吸收。

1.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碳水化合物在肠道被吸收时,要经过一个重要的过程,即在α-葡萄糖苷酶作用下,由双糖转化为单糖。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可逆地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缓双糖向单糖的转化和吸收。阿卡波糖是第一个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对降低餐后血糖有明显作用。

1.5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是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充分利用的一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等。它是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其与PPAR-γ结合,激活该受体,调整胰岛素控制基因,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另外,它还可抑制脂肪源性TNF-α的过度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1.6 新型降糖药

除了以上介绍的降糖药外,随着分子药理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糖尿病病因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降糖药出现。目前国内外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大致包括GLP-1(胰高血糖样肽1)类似物、DPP-Ⅳ(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SGLT-2(葡萄糖钠吸收转运蛋白-2)抑制剂、11BHSD1抑制剂、G-蛋白偶联受体和葡萄糖激酶抑制剂。除口服药外,外源性胰岛素还出现了许多新剂型,如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泵等,另外还有口服胰岛素脂质体、鼻腔给药的气雾剂、滴鼻剂、直肠给药的栓剂等新型的胰岛素制剂。这些新型降糖药从不同的机制、不同的靶点、不同的途径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目前有的仍处于研究阶段,有的进入临床观察,有的已投放市场。它们在糖尿病的治疗前景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在医疗市场中也具有巨大的商机。

2 中药治疗糖尿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角度出发,不仅能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降血糖中药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防治糖尿病是通过不同的靶点或环节完成的,有多种作用机制。天然药用植物中的萜类、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多糖类、多肽氨基酸、甾体和硫键化合物等成分均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唐代屹等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复方制剂的治疗机理大致可分为六类:

(1)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如消渴丸、梅山神茶、天芪胶囊等。

(2)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加味桃核承气汤。

(3)拮抗胰高血糖素等的分泌,如糖复康、糖肾安等。

(4)促进糖的利用,如五子衍宗丸等。

(5)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纠正脂肪蛋白代谢紊乱,如金芪降糖片、利多尔,消渴灵等。

(6)改善微循环,如降糖安胶囊等。

单味中药及单体成分的治疗机制各有不同,黄连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大黄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川芎嗪作用于缩血管物质,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玉竹的活性成分——甲醇能抑制肝脏糖降解系统等。

中药通过调节平衡、纠正抑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金艳书、戴晋等的实验研究提示玉竹提取物A对STZ(链脲佐菌素)小鼠具有免疫干预作用,抑制CD4+Th细胞的增加,使CD8+Th细胞相对增加,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应答,增加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血糖。中药因为其靶点多、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慢性病的治疗有较为独特的优势,现今已越来越为研究学者所重视。

3 展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药理学的深入发展,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得到较大改进,实验层次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学者们试图探究糖尿病的病因机制,从而寻找一种根治糖尿病的新疗法。

在对糖尿病的研究和药物治疗中,西医实验方法先进,实验手段多样化,对糖尿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透彻。虽然如此,中医药工作者也越来越多的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对糖尿病的病因机制及降糖中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切入点。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应重视糖尿病模型的筛选,增加一些中医动物模型注重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案,尤其是药物剂量、疗程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另外,对于实验指标的选取还应多加斟酌和考证;同时应注重研究中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这是中医中药的优势。实验研究可以利用西医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多靶点、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作用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多方位展开研究。

虽然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西药,但大多数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其中有些药品不良反应严重,易产生耐药性;相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这些方面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有其独到的优势,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西药降糖,可起协同作用,增加降糖药的敏感性,减少降糖药剂量,减少副反应和继发失效,达到减轻或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西药治疗糖尿病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西药作用环节明确,降糖作用明显中药作用靶点多,综合作用突出。因此,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既能减轻西药副作用,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条理想的防治糖尿病的新。

猜你喜欢
西药中药糖尿病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跟踪导练(一)(5)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Ending teen smoking
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8例——附西药治疗52例对照
巧服中药少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