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校自从实施课改以来,许多老师都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学科资源。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语文课堂发现,有出现片面地理解拓宽内容的现象,把“点拨发散”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一种形式。
“点拨发散”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下面就个人课堂的“点拨发散”这一环节谈谈一些看法。
一、在情感体验处“点拨发散”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傅雷家书》,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学完这篇文章后,大家都被傅雷的爱子之心所打动。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点拨发散”训练:学完本文,相信你对父爱有了新的感悟。请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细节,仿照示例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理解。父爱是平日不苟言笑却咕咕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在屋里一圈圈“飞翔”的身影……有学生写道:父爱是冬日暖阳里与儿子一起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行等。学生的仿写有具体的细节,也有真情的流露,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延伸。
二、在文本空白处“点拨发散”
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处挖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些文章耐人寻味,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设计时可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推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我将“点拨发散”设计为: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场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有学生就写道:菲利普见到衣着光鲜的于勒出现在他面前,先是大吃一惊,随即向于勒冲上去,紧紧地抱住他,“啊,我亲爱的弟弟,我好想念你!”他一边说着,一边用余光偷偷地看着于勒衣服的品牌,看完后他抱得更紧了,生怕于勒会消失一样。随即叫来若瑟夫和女儿、女婿,大声说:“快……快叫叔叔。这是你们那位好心的叔叔,我的亲弟弟。”
三、在考点关键处“点拨发散”
议论文阅读是语文中考必考阅读之一。记得上中考复习课《议论文之论据复习》时,我将“点拨发散”设计为:请为观点“坚持就是胜利”补充事实论据。学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贝多芬、居里夫人等人物。我顺势整理出这样一段话:“贝多芬面对身体的残疾,依然致力于音乐事业,谱写了音乐史上完美乐章;居里夫人面对着丈夫的去世等灾难,依然继续研究放射性元素,终于发明了镭;王羲之爱好书法,每天坚持练字,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成了‘墨池,他自己也成为伟大的书法家……我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勇于坚持,不断拼搏,一切皆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适用于哪一类型的作文题。有的学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说《成长路上,有你》《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花开在冬季》等作文题都适合。中考考点渗透其中,同时,也为作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我想如果有学生在以后的作文学习上适当引用这样的例子,一定会给他的作文增色不少。
“点拨发散”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化吸收,情感升华,也有助于学生磨砺思维,发挥创造力,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件事,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更深入些,把握点拨发散更有度些,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曹璇,刘晨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亚太教育,2016(4).
[2]闫峰,盛春玲.中小学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3]张德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略谈[J].信息化建设,2015(11).
[4]朱宏軍.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指向[J].吉林教育, 2009(7).
[5]张其珍.浅论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