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迎旭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接受、思考、验算求证能力,增强学生互相交流、探讨的主动性,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辩论的平臺。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逐步进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并被广大师生实践和接受。主要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形式;评价方式
一、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代的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西方,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实施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因其突出学习的集体化、过程的开放性和互助化、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被广泛应用。
我国系统性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共同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更成为教学科研的新热点。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特征
简单地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习小组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展开合作。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了团队目标、个人学习目标的达成而积极参与,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从作用上讲,其具备以下主要特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从组织形式上讲,主要具备小组成员互动、所有成员具有明确的讨论目的、小组成员充分合作互助、小组成员各负其责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实际应用的策略。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时间的不同,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分为课前协作小组、课堂讨论小组和课后研究小组,或者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把学生划分为短期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协作、课堂讨论和课后研究。
此环节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起人员搭配合理、学习效率高、学生间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的学习小组。一般来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小组均以座位相近来分配。但在课前和课后协作时,这种分组方式无法顾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不同这一因素。如果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相近,则易流于形式;如果学习能力相差过大,则易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因跟不上其他学生的脚步而逐渐丧失讨论的信心。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能力,如以六人一组为例,应尽量按学习能力强、中等、较差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来分配。
2.合理设置问题
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掌握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科学合理地设置小组讨论的问题。总体上讲,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可探索性,有层次、有挑战。因此,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筛选,增强问题的可操作性。如,讲授“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就可以设置让学生寻找月历上面日期分布规律的环节,并提出“横行上相邻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竖列上相邻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当学生得出答案后,再引入方程式的概念。这样才能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适时引导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如,当小组内的成员意见不一致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学识的限制,往往会陷入表面的争论,而无法触及问题的实质。此时,就需要教师在讨论中明晰正误,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不仅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成果,更要突出团队的成果。因此,需要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强调小组的集体成果,再突出个人成绩,从而把评价重心由个体转向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如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教师应客观、准确地选择评价方式。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合作意识。我国现阶段的初中生主要是独生子女,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差,如果组织方法不当,就难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而教师也是在比较缺乏合作机制的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更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加强合作意识。(2)在小组成员分工方面,教师要主动发现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流技巧等,为成员设立相应的职责,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引导学生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避免使讨论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沈明.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李有连,王亮亮.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