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泽洪
近年来,芬兰教育成为全球最之手可热的教育品牌,各国“信众”,纷至沓来。2015年10月,按照武侯区教育局校长队伍建设的整体安排和部署,我们前往芬兰考察学习。短短的五天时间,我们与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流,管中窥豹,对芬兰教育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培养目标科学。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长为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社会成员。
课业负担轻。芬兰学校每年上學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家长陪同的一周滑雪假,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
考试评价体系健全。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并不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可以申报5个志愿继续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占毕业生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入职业高中,4%上第十年级,为能升入高中以补习为主,仍有8%不愿直接升入高中学习。
教育经费充足。芬兰法律规定,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从2001年开始,芬兰教育经费约占GDP的7%,占国家预算中达15.5%,每年还以7%以上的速度递增,即使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
二、芬兰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原因
(一)对历史悲剧的反思,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历史烛照现实。12世纪前,瑞典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芬兰成为瑞典一个省。1808年,沙俄与瑞典争霸,芬兰沦为战场,瑞典战败,芬兰又受俄国殖民100多年,直到俄国十月革民胜利之后才宣告独立。
800余年的殖民统治,成为了芬兰人永远的痛。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只有让国家强大,而教育是强国的唯一路径,这几乎成为芬兰人的全民共识。所以,芬兰的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在考察交流中,芬兰的老师谈起这一段历史,脸上所显现出的坚毅,就是最好的注脚。
(二)对外部环境的重视,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现实基础
教育,从来都不是脱离外部环境的独立存在。芬兰人深刻地意识到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社会环境物质和人文环境角度,对教育是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浸润:
一是物化环境因素。芬兰的各种建筑设施,都考虑到了教育的因素,红白黄三种主色调,配合大海的蔚蓝,点缀以四周的深深浅浅的黄,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就是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置身画中,芬兰的学生,就像过着都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们脸上洋溢的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喜悦,都深刻的阐释着,教育就是环境熏陶。
二是人文环境因素。教育的本质是感染,芬兰的成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感染每一个儿童。他们非常喜欢读书看报,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公园的长椅上,少见玩弄手机的“低头族”,那些读书读报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在松鼠岛参观,在芬兰冬日的阳关下,郁郁葱葱的林木下,周遭黄叶飘零,一个30多岁的爸爸斜倚在大树下看书,尚在手推车的约莫2岁的孩子,也像模像样的捧着一本绘画书,父子两人,沉浸其中,一只呆头呆脑的松鼠,似乎嗅着书香,这一幅画,已经留驻心中,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三)不让每个孩子掉队,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理念基础
教育公平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基石,也是芬兰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这是芬兰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教育实践中,他们不会过早对孩子进行排名、筛选,贴上各种标签,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在压力下学习,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起终生受用的积极学习心态。
芬兰还致力于“把可能的‘迟缓者学习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所以,他们以政府的名义,拿出专门的资金,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以至于有专家说: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经合组织)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
(四)优秀的教师,是芬兰优质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于国家重视教育,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这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职位。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芬兰教师享有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在平均税前工资2200欧元的芬兰,教师的平均税前工资达到2800欧元,基本上可以让教师过上“比较体面的优质的生活”(翻译的话)。
芬兰教师的职业更换很少,大约有85%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据报载,某芬兰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有一天他辞职,一定不是薪水的原因,而是他被剥夺了这样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促进社会发展。
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地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
(五)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实践基础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与我国类似)和各科目的课时分配,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其他科目。
这种弹性课程设置,具体表现为个性化。我们在考察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的时候,刚好遇到部分学生参加个性化学习:一批学生在学习法语,还有一批学生在学习烹饪和机械制造。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在机械模型制造的学习流程:老师布置制作任务,学生根据爱好分组,小组设计图纸,分工合作利用机床加工制造,教师组织评比。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干扰极小,学生的创意被充分激发出来,一个小组设计出了一辆超人汽车,还利用到了“空氣力学”(翻译是学工程物理的研究生,他告诉我,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而言,知道这个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三、芬兰基础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对国家而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毋庸讳言,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下的国际环境,与芬兰何其相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但梦想到现实之间,舍教育而能谁?
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高专业化带来的高收入、高幸福指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总数并不低,但主要用于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多年来,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当下教师的收入普遍还不够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普遍偏低,导致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教师队伍,现有的教师队伍流动较大,特别是近年来男教师数量逐年降低,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制约。
所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应继续关注校舍和环境,另一方面,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教育情怀持久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的更快发展。
(二)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减少干预,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
芬兰学校的行政考评很少,但校长让热爱办学,教师热爱教学,家长积极配合,社会大力支持,学生也就乐学好学,最后学得轻松,学得有效。询问教育管理者,他的回答让我颇感惊异:我们信任校长,就不会考评校长;校长信任老师,就不会考评老师。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评,在DEUTSCHESCHULE(德育综合学校),我们恰好遇到一个来自德国的考评团,他们要待一周时间,对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考评,主要是与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座谈,了解办学的难题,最终目的,是决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而不是测定等级。
可喜的是,武侯教育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研究简政放权,提高管理效能的研究、思考和行动,必将进一步激发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必将推动学校的特色与内涵发展,在全体武侯教育人的努力下,创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区的目标,指日可待。
(三)更重要的是,对于学校而言,理清办学理念,拓展办学思路,整合课程设置,提升学校品质
1.是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根
在办学实践中,要摒弃就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学生的心理关爱出发,以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只想,“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以人为本”理念需要以符合学生心理期待和适应学生兴趣特长的多样化课程为支撑,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在学校开设适合更多孩子的校本课程,用课程引领发展,用课程成就人生。
2.让“教师幸福”的管理理念落地
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学校应在有限的条件下,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创造条件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如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回顾展、教师教育文集、教育故事的整理与出版等,让他们牢记教育情怀,永葆教育激情。
3.让“学生自由”的育人理念开花
自由与创新是孪生兄弟,但自由不是决堤的河水,而是在河堤的限制内的有序流动。学生自由,指的是让学校设置让学生感觉更温馨舒适的环境,不给予太多的限制,爱学校,才会爱学习,爱学习,才会爱生活,而爱生活,才会有创造。
总之,作为世界教育的奇迹,芬兰的教育,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观察;以更谦虚的精神,去借鉴。但由于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人力资源紧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中国的班级授课模式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个性化的学习,将还只能浅层次的推动,但只有行动,才有改变,只有改变,才有变化,只有变化,才有未来,毕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作者单位:成都市百草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