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双凤��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阅读的实质在于培养小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为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評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而且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时候作品中的美感和学生的情感不容易达成一致,这样,也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内涵笼罩一层阴影。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媒体的功能,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者氛围,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时空想象,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有助于小学生更迅速、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掌握好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也是大脑吸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同时也需他们拥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并展开积极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实践活动,教师如果能够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学生的阅读技能以及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常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略读,快速阅读全文,简单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扫读,快速确定具体信息;整体策略,理解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时将词语和句子放到整篇文章当中去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四、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面。比如说,培养小学生在阅读时静心阅读,切勿三心二意的意识;要鼓励他们在阅读中通过字里行间的理解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达到理解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的目的。此外,也要培养学生动笔的好习惯,让学他们都能养成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将文中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亦或者,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将对文章的读后感写出来。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笔记习惯后,教师指导的阅读教学也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既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要用心体会蕴含在语言当中的感情,尤其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较为含蓄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作品内涵极为重要。例如,在欣赏关于草原方面的文章时,课前可以先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营造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此后,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文字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鼓励学生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用心去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再将作者的感悟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感悟。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更能加深他们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阅读材料,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在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