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洁玲
【摘 要】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要学会科学地设计课件,恰当地选择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我们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延展教学空间。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健全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德育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逐渐步入到信息技术化教学新时代。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若能适当、适时地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也一定会给学校德育教学注入新机。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会有它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正如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所说的“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故我们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学会科学地设计课件,恰当地选择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将在信息技术上引入“活水”,通过把各个学科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使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德育领域中,有效培养学生成为“四会新人”: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另外,我们应更多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兴起德育工作新风尚。那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如何借助信息之优势来优化工作呢?笔者主抓学校德育工作多年,现把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培养自觉的道德行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教师应处理好信息与学生,学生与信息化技术的关系,将传统的说教模式进行转变,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教学论点具体化,给德育教学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
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少不了课件的巧妙设计与制作。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化难为易、提高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德育课件的制作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课件版面设计与课件内容制作。
1. 德育课件版面設计要既“趣”又“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趣”即“趣味性”,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就必须使课件具有“趣味性”。教学中离开了相关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产生,因此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对声音、图像、颜色、文字进行有机组合,从而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给学生带来快乐的体验。我们在处理课件的设计时应尽量把诗歌、漫画、寓言、格言、电影录像剪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制作中去。尽力使课件画面不单调、枯燥,杜绝乏味的感觉。
“真”则是指教学环境的“逼真”,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互动。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构建一种“逼真”的教学环境。所以教师在设计德育的课件时,画面要力求动静结合,编排合理。
2. 德育课件内容要“精”而“实”,重点突出
“精”指的就是“精选”素材。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前,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切忌把教学内容固化,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演示。在制作课件时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选素材。在选材时,我们应充分利用超链接技术、超文本来实现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联想与发散思维。
我们在制作德育课件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实,突出实效,课件的“精”并不是说制作就一定很复杂,而是一定要根据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及难点,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等引入课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德育教学效果显著。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拓宽教学内容,延展教学空间
德育课的教学范围广泛,可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综合性十分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所表现的都非常广泛,比如人文知识,几乎渗透在大小德育课教学内容里,这部分内容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农村到城市,从时间上、空间上信息容量非常大。
毋庸置疑,小学生知识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我们设计现代化教学软件时应以图、文、音、像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可以精选教材,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添加到教学课件中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教育效果更显著。
三、多元化教育,多方联合,齐抓共管,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在我们面向学生的道德教育时,也应体现在教育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教育主体多元化——即参与教育与评价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是学生、小组、小团体、家长等;教育内容多维化——即除教育知识层面,又应涉及评价交流表达等;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口头语言的评价,也是借助电化教育手段增强评价的强度与宽度。鉴于教育与评价学生的多元化,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德育工作更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个单一的教育演变成社会化。可以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所以,我们应多方联合,齐抓共管,努力探寻多方位的教育途径,积极构建校园──社会德育网络。
1. 组建“家长委员会”,学校牵头,组织部分教育意识较强的家长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聘请专家对家长提出科学指导,传授给家长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可以针对学生某一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与行为的偏差,以及潜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2. 对话使我们得以相互了解,关心他人既需要知识和技巧,也需要一定的个性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故在进行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时,我们可以开放“心理辅导室”,成立心理辅导站,选择有爱心、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对学校里存在一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建立“校园网”,我们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专门设立德育工作专栏,及时更新德育辅导工作的新鲜资讯,并建立一个平台,让家长及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把相关的照片、视频放上去,供广大师生点播,学校每学期根据各案例的关注度、影响力进行“最感动人心”奖等一些相关的设立奖项,拓宽德育工作的宣传途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德育的信息。
4. 组建“爱心服务队”,学校里组建出一队“爱心服务队”,从学校走向社区,扩大教育面,影响周围人群。这个服务队专门利用周末进行“假日社区服务”,制定好社区服务有关制度和反馈卡,根据社区建设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借此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奉献精神,体验道德实践活动。
总之,我们力求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信息技术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德育途径,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多方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奚晓晶,魏耀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美)内尔·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