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需要深入探讨的专业自主性、改革方略与课程论问题

2016-10-21 15:25刘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浙江省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至今已经颇见成效,但是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在课改实践中,一些学校表现出的诸如“急于求成”和“立竿见影”的迫切心态,更多的则陷入了一定的迷茫和困惑之中。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课程的实践者缺乏课程论视角的考量。近一年来,本刊对课改的深化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应。本期特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力教授就课程改革中需要探讨的教师专业自主性、改革方略及课程论等问题进行探讨,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摘 要】浙江省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已经初显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作为课程实践者对改革理念和方略的把握有失偏颇,对课程论问题认识不到位,没能通过充分的讨论达成改革的共识,就没办法真正破解改革的难题,为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深化课程改革的专业自主性、改革方略和课程论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专业自主性 改革方略 课程论问题

浙江省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已经初显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学校表现出“急于求成”和“立竿见影”的迫切心态,把深化课改当成短期内就要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欲速则不达”,光执行操作性的实施要求和策略,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就一定会遭遇困惑。如果我们对改革的理念和方略的把握有失偏颇,对课程论问题认识不到位,没能通过充分的讨论达成改革的共识,未能增强教师集体课程能力,就没办法真正破解改革的难题,为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深化课程改革的专业自主性、改革方略和课程论问题。本文旨在提出问题供课程实践者进行理论思考。

一、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有智慧和专业自主性

有别于以往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的“自上而下”模式,全部课程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计,再交由一线学校教师忠实地实施,本世纪推出的新课改,特别是2014年向纵深发展的深化课改,把体现选择性教育理念的拓展课程的规划设计权利赋予一线学校教师,如在浙江省把占总课时比例的15%的小学拓展课、20%的初中拓展课,下放给学校,鼓励教师去开发、实施和评价,力求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突出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以实践活动为代表的拓展课程的开发,首先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人们往往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很高,而拓展课程无需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也无需专门的培训跟進,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认识。为了说明问题,这里首先把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的教学进行对比。

1.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而学科课的教学主要靠教材和练习册。

2.学科课教学时间划一,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学特定的知识,而实践活动课需要整块的时间,甚至还要课外时间,并根据学生的步调和进展掌握知识,发展实践能力,不被教材结构和进度束缚。

3.学科课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同样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机会,而实践活动课学生则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和项目,学生具有选择权,是差异化的甚至定制化的教学活动安排。

4.实践活动课所带来的改变是获得实践经验而不是分数等级,是在真实性学习中完成任务而不是做习题作业,是运用知识和相应的工具技术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纸张解答问题。

5.相比学科课,实践活动课重在参与、重在团队合作,而不是只把学习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联系。

6.学科课的教学中十分讲效率,失败要受到批评甚至惩罚,而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鼓励尝试错误式的学习,失败反而是被期待的,让学生在探险式的试误学习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是从形式思维到实质思维的训练。

7.学科课的学习面对的大都是良构问题,且是线性教学,很难有创新想法,而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是情境的、不确定的、复杂多元的,面对的是非良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和解决路径,易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8.在评价方式上,学科课有统一的标准,重考试分数,而实践活动课倡导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评价,及多样化的展示,不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因此,在笔者看来,课程内容结构越严谨,教学步骤安排越周密,目标越单一,教师越能把握教学结构和规范,对专业要求反而不苛刻,而实践活动课的任务是综合的,活动是张弛有度的,教学是低结构的,目标还有不少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充满情境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意料之外的多于意料之中的,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智慧,反而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除了多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即兴创作的教育智慧,这种即兴的教学机智和格局性的把握教学的能力,是决定实践活动课成效的关键!

但在本文中笔者更想强调指出的是,在由学校自主开发拓展课程的课改模式中,教师的理解、效能、专业素养和意愿问题,固然十分重要。因为新的拓展性课程实践,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上都需要创新性的探索。选择性的教育理念也给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很大的冲击。加上新的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如与拓展性课程配套的功能教室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甚至学校文化、课表安排、学生组织、教师发展等都要加以改变。由此可见,这种由学校教师自行发展的课改模式,与“自上而下”的模式比较起来,对长期习惯于了解上级要求,接受示范性的课程教材教法的培训,然后再按照专家已设计好的课程一成不变的被动实施的教师来说,对其专业自主性和课程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深化课程改革最需要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只有这样,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把握改革方略

作为学校来说,深化课程改革究竟应该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把学校教育和学生引向哪里?在深化课程改革之前和推进过程中,又需采用什么样的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改革方略?这些都是深化课改所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我们要知道,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在正确的导向下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然而当前学校在深化课改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明方向、不问校情的问题,理应加以深入思考。

1.此次深化课改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依据什么来评判一所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否朝着正确的道路推进?

2.面向未来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3.要在学生身上形成我们所期待的核心素养,又需要提供什么樣的课程与知识?学校所提供的课程可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有什么不同以往从课标出发建设课程的要求?

4.我们已经拥有了什么?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我们所拥有的宝贵遗产和成功经验?为什么我们会不断抛弃我们本该珍惜的,反而追求那些我们曾经抛弃的?如何处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

5.课程改革应该坚持什么?改进什么?从哪些地方去深化?如何处理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的关系?

6.如何面对保守与激进的观点冲突?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是否记住了自己的出发点与前进方向?

7.课程改革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影响又是什么?我们有应对办法吗?

8.课程改革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与争论是什么?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心态?应该如何认识和面对?

9.课程改革有怎样的推进流程?如何深化才能达成预期的改革目标?

10.课程改革实践与课程理论创新应该怎样联系起来,才能建构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学校课程开发需要探讨课程论问题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要通过相关的课程来实现,它不仅包括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课程组织形式和课程评价,也就是课程从设想到理念、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学校用怎样的改革立场和课程逻辑来定位课程目标,该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选择性教育的理念,开发相应的课程去促使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就成为了当前深化课改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在此,我们从“课程与知识”“课程与社会”和“课程与人的智力潜能”三个维度,提出以下三组课程论问题,供作为课程实践者的一线校长与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探讨。

(一)“人与知识”的课程建设维度

1.我们在给学生建构的课程知识体系中,需要哪些共同的知识与不同的选修性知识?

2.当前课程设计上存在不少如机会均等与因材施教、课程整合与分化、难度与分量、标准与弹性等二难问题,症结何在?解决的思路和途径是什么?

3.新开发的课程之重要性如何确认?怎样融入课程体系?是单独设科还是有机地整合到相关的知识领域之中?

4.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其生活经验有什么关系?作为教师,该怎样去教?

5.知识的联系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的课程整合是如何做的?你和学生是否满意?存在什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6.思维的技能是单独来教,还是在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教才更有效?

7.非正式学习的课程的育人价值何在?怎样设计才能与正式课程知识一起发挥整体效应?

8.在深化课改过程中,课程范围和选择性的拓展课程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重新认识知识、认识学习?

(二)“人与社会”的课程建设维度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更新有怎样的影响?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和理念来决定能否将一项新知识纳入学校课程?

2.课程改革怎样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与民主化?

3.作为课程开发者,你对社会和科技发展有怎样的预测?它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如何?

4.课程设计如何兼顾三方面的使命,即传递过去经验、促进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适应和引领社会与科技发展?课程开发重在现在还是导向未来?

5.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怎样的道德规范和情感养成与人格特质?我们想在学生身上形成什么素养?

6.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发挥育人功能?为什么说师生关系的性质也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

7.教育的信息化进展如何?怎样进行课程整合才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打造多样化的数字课堂?

8.社区作为一种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资源,如何加以设计能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开放的教学空间,实现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人与智力潜能”的课程建设维度

1.潜能是什么?教学与学生潜能发展的关系如何?学生的智力品质与潜能发展有什么关系?怎样做才不会埋没学生多样化的潜能?

2.作为课程设计者,应该开发怎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拓展课程?以包容学生潜能发展的多样化,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可能的设想和任务是什么?

3.可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选择性拓展课程有什么特征?怎样分类分层才能行之有效地因材施教,实现差异化教学?

4.怎样理解儿童立场与生本课堂?如何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如何做到不是带着学科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学科,实现对儿童的教育和有儿童的教育?

5.如何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可能的条件、适宜的环境而不是反作用?

6.我们有没有因为偏见而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展?

7.我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学生,预见这些潜能对这个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只研究教材教法?

8.我们是否掌握了科学的研究学生的方法?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疏忽和不专业而错过了对学生重要潜能的开发?

这次深化课程改革说到底是教师的自我革命,是教师的改变,包括外显的教学行为变化和内隐的教学认识和心理变化。相对于行为变化,教师在深化课改中的教学认识和心理变化更复杂,更难发生,绝非如行为主义假设的“刺激—反应”那么简单。而只有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心理过程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相信随着对以上问题的深入探讨,通过“问题讨论—凝聚共识—行动研究”的一系列过程的推进,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厘清认识、减少偏见、走出误区。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的探讨,深化课改必将遭遇阻碍,甚至变成“改而不革”的形式化工程。因此,本文有关改革方略和课程论问题的深入探讨,理应引起一线学校和教师的充分关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310000)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