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政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本文对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效益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效益
习水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区,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习水县地处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境内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处海拔1871.9米,最低处海拔275米。习水县地处黔中经济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圈的衔接带。习水交通通信设施齐全。习犁路、习赤路、茅习路、马合路、遵赤高速,构建了通向重庆、成都、贵阳、遵义的出境通道,成为黔北通向渝川的枢纽和咽喉。县城所在地东皇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南至遵义218km,距贵阳368km。人口17万人,面积1060平方公里,2011年人均收入390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属较贫困的农业(林区)乡镇;区域欠发展。群众守着很好的生态环境过着穷日子、苦日子,需要改变,当地党委政府没有好的产业支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也需要改变。因此,在習水县进行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基本社会情况。鳛部生态园区位于习水县东北部,北临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綦江区郭扶镇,东与重庆市綦江区丁山镇接壤,南达习水县官店镇,西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四屏镇相邻。园区辖坭坝乡、寨坝镇、大坡乡、三岔河乡、仙源镇和双龙乡6个纯农业贫困乡镇,面积1060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647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9%,2012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当地农民生活比较困苦。海拔800~1885米,年均气温13℃,年降雨量1000毫米,植被覆盖率达72%,对于发展旅游业有非常好的基础。
2.生态资源和气候情况。平均森林覆盖率超过70%,负氧离子比城区高1000余倍,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80%以上的区域达171.4平方公里,与四川福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庆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共同构成了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被誉为“森林天地,物种宝库”。园区内可开发建设的景区有飞鸽国家级森林公园、丹霞谷AAAA景区、清溪沟AAAA景区、鳛部国古遗址、中国杉王等;气候方面,园区地处高半山地带,地质地貌发育独特,海拔850至1400米之间,总气候类型属中亚带—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年极端温度-8.6℃至32.4℃,年均气温12.6℃,全年无霜期约27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4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28%-91%;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夏季气温比重庆主城区低12℃。重庆素有“火炉”之称,超过40℃天数达60天;园区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32℃,园区最高点海拔为金顶山山顶1645.0米,最低清溪沟海拔为820.0米,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超过700平方公里,是重庆、成都、泸州市民避暑纳凉的首选地,是最宜人居、养生、疗养、养老的地区。
3.区位和市场需求。园区与重庆市江津区、綦江区、四川省合江县、古蔺县毗邻。距重庆市区约120公里,距遵义市区180公里,泸州150公里,目前遵赤高速公路通车,连接泸州的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江津经习水至古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即将开工,该高速建成后与重庆可形成1小时经济圈;近年来,川南地区、重庆地区、低海拔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异常,人们通常在暑天出外度假避暑,避暑度假市场正在形在,据统计,2012年市区均收入达5000美元的有近800万人以上,达到度假需求收入,出游率22%,2015年预计可达1200万人,出游度假率可达35%,避暑度假已成为重庆市民的一种刚性需求,伴随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出游人数还会增多。2011年始,重庆周边避暑度假旅游日趋火热,加之江习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渝黔地区开发商纷纷进入规划区,以乡村旅游名义流转土地开展度假项目建设。
二、本地区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1.和谐性。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还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效率,使公正与效率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2.可持续性。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续性。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三、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带来的效益
1.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带来社会效益。改善交通现状,使园区的道路系统更加完善。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景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土地价值将大幅度地得到升值。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将促进旅游景区的良性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景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供电、电信、广电、环境美化,新农村建设,学校、医疗、配套得到了彻底改善,如西南医院、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等到园区设点,极大改善提升了园区医疗条件。社会事业得到了明显提高。本项目的建设还有利于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户出行以及日常生活的条件,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区域产生直接的和间接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使得园区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为前来度假的人们提供方便。本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1000万人,游客每年带来的收益62亿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购置度假房,避暑度假山庄可以容纳30万人口前来度假,度假房的购置能带来收益7000万元,度假的游客每年能带来收益15亿元。同时旅游景区的发展将带动周圍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产值,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将促进景区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本项目的建设在给景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改善了周边村庄的投资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项目的建成为周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园区的建设和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的畅通,园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前来入驻的商家必然增多,必会招收职工,扩大了就业岗位,可以解决更多人员就业。到目前为止新增建安岗位约5000个,新增服务岗位约2500个,营销岗位约300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从单一的纯农业转变为旅游业、服务业、生态观光农业,带动了建筑业、服务业、建材产业、运输业、旅游业、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商贸、总部经济、研发、设计、规划、咨询服务、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医疗、养老、养生、度假等产业。使当地群众的意识从纯小农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商品经济意识,农民的纯收入得到了增加,2011年收入3100元;2012年收入完成3900元;2013年收入完成4570元,年均增速25-30%。随着就业人口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拉动了当地内需,使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为当地的扶贫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结语
让我们共同努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走出一条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习水建设成环境宜人、风景秀丽、富裕安康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廖曰文,《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
[3]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日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