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然然 姜美怡
据了解,2016年上半年公布的不合格肥料生产企业共95家,其中有23家企业产品是由于氯含量不符合有关要求以及包装袋标识不明确而被判定为不合格,标识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标签没有明确标注氯的含量。一时间,多年被戴“忌氯”有色眼镜看待的含氯肥料成了业内关注焦点,有关专家认为,其实受市场冷遇的含氯肥料也能成为市场的“宠儿”。
“忌氯”究竟“忌”什么?
那么,多年被误解的“忌氯”概念究竟“忌”什么?为何引起争议?笔者了解到,含氯肥料在生产、标准、应用等环节存在诸多隐忧。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营养中心主任葛仁山认为,在施用的过程中,如果氯元素过量使用,对作物品质、产量、土壤质量等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氯离子易溶于水流动性大,在降雨量大的灌溉地区氯随水流走;另一方面,氯基盐渍指数大,使用不当易造成烧苗现象。此外,在酸性土壤中,氯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盐酸,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里,残留的氯离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溶解度较大的氯化钙。所以,长期单独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生理酸性肥料会引起土壤酸化、板结。
除氯元素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外,从市场安全角度考虑,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表示担忧:一是如何引导农户从观念上重视含氯肥料的实际应用问题;二是如何控制氯的施用含量;三是含氯肥料的标准制定以及包装袋的标识问题尚未完善,诸多问题限制含氯肥料发展。
含氯肥料有其独特优势
实际上,任何一种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才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谈到“忌氯”,往往阻力较大的是在经济作物带。事实上,“忌氯作物”实则应更正为“氯敏感作物”。“敏感”准确的意思是说微量、适量就可有效,过量则会有害。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张承林表示,氯作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与其他必需元素相比受重视程度较低。但是氯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否认。“忌氯作物”这个错误概念不能一错再错,需要科学更正。一方面,氯元素作为运输钾、钙、镁和铵离子的反离子能够维持细胞的水化作用、光合作用。不仅如此,研究表明氯对抑制根系、茎秆和叶片真菌病害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原料角度出发,氯化钾作为复合肥基础原料之一具有天然的低成本优势,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种植成本,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此外,段继贤也认为,作物没有绝对忌氯,茶叶这种对氯非常敏感的作物,当茶叶叶内氯元素含量超0.4%质量生长才受影响。与此同时,张承林也表示,任何一种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怎么将长处发挥至最大,如何将短处规避掉,才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任何一种肥料,没有行业标准作为门槛、没有科学施用的理念指导都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作物、环境、空气、土壤造成胁迫。所以,氯化钾作为原料的最大优势在于节约成本,关键在于科学施用。
为此,葛仁山建议,“在经济作物上,只要控制好氯基肥用量,即可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含氯肥料需要规范市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之分,当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健康的市场氛围尤为重要。据了解,氯基复合肥是指钾素来源采用氯化钾的复合肥;硫基复合肥是指钾素来源采用硫酸钾,或将氯化钾脱去氯离子制成的复合肥,且氯离子的含量不能超过3%。市场上,由于氯化钾和硫酸钾价格每吨相差几百元,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以氯化钾代替硫酸钾作为原料生产所谓硫基复合肥“钻空子”现象,严重扰乱肥料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方面,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忽略农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农户在选购产品时重价格轻质量,以及不注意该产品是否符合规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段继贤认为,含氯肥料的包装袋标识应与肥料实际含量一致,必须准确到具体数值,不能用含糊不清的范围代替,不误导农民,让农民根据土壤、作物、施用方法理智选择。
葛仁山也建议,消费者选购肥料产品时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不要被低价格、送礼品等吸引,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农资行业的监管。作为氯肥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葛仁山分享了华昌化工在氯肥推广中的策略。他表示,“精心组建具有华昌特色的农化服务队伍,与农户一同做田间试验示范,让农户亲眼见到科学施用含氯肥料带来的提质增产效果,避免道听途说,带动农户从观念上转变对含氯肥料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缓解市场‘钻空子的现象。”
破解“紧箍咒”需精准施肥
“忌氯作物”概念就像无形的“紧箍咒”,极大限制了含氯肥料的应用范围,给农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据《中国含氯化肥》主编毛知耘等专家的实验研究证明,将植物耐氯力类型划分为5类:耐氯力极强、耐氯力强、耐氯力中上、耐氯力中下、耐氯力弱。他们提出用土壤中氯的含量对作物生长抑制的程度来表示作物对氯的敏感性。
毛知耘等相关专家认为,针对某种作物考虑能否施含氯肥料,单单考虑肥料中的含氯多少是不够的,要结合土壤和灌溉水的含氯量及作物的耐氯能力综合考虑才是科学合理的。张承林也建议,含氯复混肥料应根据当地气候(降水量)、土壤盐化程度、植物耐氯能力以及复混肥料含氯量合理施用。高氯复混肥料优先用于耐氯力极强的作物和含氯量低的土壤或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中氯复混肥料在土壤含氯量小于100毫克/千克的地区和耐氯力中上等的作物按其需钾量施用;低氯复混肥料在耐氯力中下等的作物上施用,也可以按其需钾量施用中氯复混肥料;在耐氯力弱的作物和含氯量高的地区,慎用或少用含氯复混肥料。
正是因为含氯肥料在应用中相比其他肥料而言疑虑颇多,才使得企业在产品生产以及市场定位方面必须进一步精准规划。为此,葛仁山表示,“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氯肥的大型生产企业之一,含氯肥料在国内销售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华北平原、西北、东北等小麦、玉米种植地区;同时,在海外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巴基斯坦等地,施用在水稻、棕榈、棉花等作物上,这类作物耐氯指数高,且棕榈可以说是喜氯作物,推广优势明显。”
氯肥发展对标准提出高要求
從标准制定层面,需要国家管理部门加大惩治力度,必须从生产源头上把好关。据了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陈庆端等人在2015年发表的对GB15063-2009《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几个问题的商榷的文章中明确提出,未来,应将标准氯含量再细化为:标识含氯(低氯)的产品,Cl—浓度≤10%;标识“含氯(中氯)”的产品,Cl—浓度≤20.0%;标识“含氯(高氯)”的产品,Cl—浓度≤30.0%;Cl—浓度>30.0%的产品,应在包装袋上标明“含氯(极高氯)”的标识,标识越清楚明了,越能促进含氯肥料行业有序发展,才能避免生产商家“打擦边球”。
张承林在赞同陈庆端提出的标准修订的同时,也在呼吁只有科学合理施用才能避免肥料在施用环节出现副作用,使肥效发挥最佳。他表示,氯肥的特殊性在于受作物、地域、土壤、水体等条件限制明显,事实上,科学施用氯肥在精准施肥方面赋予化肥行业更高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按标准生产,还要细分市场,找准产品定位,精准解决“用什么、怎么用、用多少”系列问题,因地制宜地发挥含氯肥料的最大效益;其次,产品投放到市场中的行业标准还要进一步细化,含氯肥料包装袋的标识必须准确到具体数值,不能再用含糊不清的范围代替,上中下游相关部门联合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率先淘汰不按规定生产的劣质肥料;最后,优质肥料关键在于科学施用。未来必须加强氯肥的科普知识宣传,从观念上改变农户“谈氯色变”的错误概念,从技术上强化“接地气”的科学施肥步骤。正是因为行业赋予含氯肥料发展的要求与现代农业精准施肥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业内人士呼唤,含氯肥料需要名正言顺走市场,或将成为市场“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