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语言,全方位、多渠道地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认识、感知、揣摩,学会言语表达的秘妙。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张世禄先生说过:“我们就应该认定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渗透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与“口语教学”三大版块之中,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言语表达,才能回归到语文的本色。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就该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带领他们在一个个言语宝藏的文本中探寻语言文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言语秘妙”。
一、诵读语言,领略言语表达的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习得言语表达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反复诵读语言文字中,感受言语表达的节奏感、韵律感,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中领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和特点。
《泉城》中写道:“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教学时,笔者以诵读的方式,采用指名读、分角色、比赛读、配乐读等方式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诵读,学生读着读着,跌宕起伏感,强烈的对比感,自然地流露出来。相信此时对泉城泉水的千姿百态,对蕴含的言语表达的魅力都已心领神会。
“形象多于理性”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烦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这些语言文字,就要努力做到杨再隋教授所提倡的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
二、想象语言,感悟言语表达的意境
调动学生大胆地想象,就会让语言鲜活起来,让言语表达拥有了温度,拥有了情感。因为想象是调动学生表象储备,进行再造现象的过程,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更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 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这样,语言就鲜活起来,富有生命力。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同时产生创造的激情。
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儿童玩耍时的场面,结合自己的春游活动,仿写几类同学的活动场面。没想到这些“小作家”还真的学以致用了。其中一段挺有意思的:我们本想在路旁的小树林里休息,谁知这儿已是猴子的天下。大猴子,小猴子,伸手向游客要求施舍的,突然跳出搶走帽子的,东一群,西一群,叽里呱啦地叫着。个个都在向我们展示它那张桃形的猴脸,灵活瘦小的身躯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也有一些小猴子专抢游客的物品,直到拿到了“赎金”才肯把东西还回来。
读完这段,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孩子“抄”的水平没话说了!当然不止于此,“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他们想象的“产品”各具特色,不经意间总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而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百花齐放吗?你要永远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三、评价语言,内化言语表达的品质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只有当传统的教师说教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言语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语文课堂评价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中实现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生命的壮歌》中“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中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读,然后指名一位学生读,读完后让学生评价,学生开始只会说他读得好,他读得没有感情,他哪个字读错了……
我这样引导:“听了他的朗读,在速度、感情或其他方面有值得你欣赏或学习的,或者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你还能读得更好!”
学生思考了一会后,就有小手举起来了。
A同学:我觉得他整体读得比较好,但第一句速度不够,不能反映当时情况的危急,我想试试。结果这位同学有声有色地读完了。
B同学:“我觉得这次他的速度是够了,但第二句外层蚂蚁那种勇敢坚强、舍身为人的壮烈场面、精神没有通过语调表现出来,尤其是‘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应着重突出来。”紧接着B同学大声地朗读起来。
刚读完,C同学又站了起来:“B同学,我挺佩服你的,听完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外层蚂蚁咬紧牙关,任凭大火的焚烧就是不放松,也仿佛闻到了那灼焦的气味,我非常敬佩它们的精神,我心里为他们赞颂的同时还为他们惋惜,我也想来读一读……”
结果这位同学把刚才几位同学的优点加上自己的体会进行了朗读,刚读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赞扬之声,其他同学更是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关注言语表达的语速、语调、语音、感情的处理,学会了对语言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感知,也自然、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语言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评价权,他们在揣摩和理解、推敲和比较中学会了思辨,学会了如何让言语表达得更精妙。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文本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真枪实弹的”的历练。立足文本语言,习得言语表达的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作者简介:成云菲,女,1987年生,江苏省溧阳市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小学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