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良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工作的医院,发生了一件温暖人心的事,令我至今难忘。
那天上午,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搀扶着一个四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妇女走进眼科门诊。小姑娘说:“大夫,俺妈两眼从小就看不见,去过好几家医院,医生都说时间太长没法治了。俺从报纸上看到咱医院为很多人治好了眼病,所以把俺妈领来看看到底能不能治。”经检查,病人患有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我对小姑娘说:“手术摘除白内障后能恢复部分视力,最起码生活可自理。”小姑娘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问:“手术费要多少钱?”我也没多想,直言相告:“一只眼二三百块钱。”话音刚落,小姑娘脸上灿烂的笑容消失了:“这么貴?俺家可拿不出……”
我后悔方才冒失了,安慰她:“小姑娘你先别急,家里确实有困难的,我可以向上级反映,给予适当照顾。先说说你家的情况吧。”小姑娘低头啜泣起来:“俺姓吕,是文登葛家上口村的。家有七口人,俺爸腿残疾,不能下地干活,俺妈两眼看不见,还有三个弟、一个妹,和我妈一样,从小都看不见。俺上过几年小学,后来就辍学下地干活,养活全家。”
一番话,听得我心里酸溜溜的。我说:“姑娘,今天先把你妈领回去。下次把你弟弟、妹妹全带来,我们检查一下看能不能治。手术费先别管,以后再想办法。”
听了我的汇报,眼科主任点头赞同。两天后,小吕姑娘带着弟弟、妹妹来到门诊。诊断结果,全都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经手术后有复明的希望。听到这个好消息,小吕却愁眉紧锁,显然,还是为钱所困。当时,农村每人每天收入仅有几毛钱,近千元的手术费对这个特困家庭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和大山一样的压力,莫说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就是堂堂的七尺男儿也难以承受。
经医院开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免费为这家人做手术。眼科主任还提议,腾出一间大病房,让母子(女)五人住在一起,便于治疗及护理;每人先做一只眼,如术后效果较好,再做另一只眼。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手术,母子(女)五人重见光明。但我觉察到,小吕姑娘的心底仍有几分不安。当得知医院免费治疗的决定时,小吕姑娘开心地笑了:“我们一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好心人!”
一周后,患者要拆线出院了。眼科的医护人员每人捐了5元钱,眼科主任捐出10元。当时,我们的月工资是三十多元。为他们付清生活费、买了返程车票后,同事们又纷纷拿出自家的衣服相赠。考虑到这家人的经济状况,我心里仍然不太踏实,就写了一封信,让小吕姑娘捎给当地的民政部门。后来复诊时,小吕姑娘告诉我:“王医生,你真厉害!信送到公社民政局后没过几天,公社和村里干部就拿着救济款进家了。公社的领导还说,以后公社及村里每年都会帮扶我们。”
金秋时节,小吕姑娘带着自家产的花生和鸡蛋来到医院感谢大家。她兴奋地告诉我们,母亲复明后,与父亲一起,在家中为生产队编果筐。弟弟妹妹们也都上学了,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