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光 肖宁 孙丹丹
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相约百年之后共同捐献器官,这在界首市引起不小的轰动。
重病患者等器官就是在煎熬
家住安徽省界首市的贾友昌,在当地小学教书多年,在不同阶段干着“宣传队”的活儿。
去年,在当地卫生院上班的大女儿,跟老贾闲聊时说起了医院里的事情。
“排队等着捐献器官的患者是多么痛苦,家人是多么焦灼和无奈。”大女儿说,“爸,你不知道,不少人因为找不到或没来得及等到相匹配的器官而失去生命。有些是才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有刚上幼儿园的儿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这把老骨头,器官可有管用的?”老贾这样问女儿。当得知不少器官使用寿命都很长时,老贾暗暗下了决心:要捐献遗体器官。
同志,俺们要捐献遗体器官
老贾试着把想法告诉了老伴。让他意外的是,老伴不但表示支持,还说要跟他一起去捐器官。
起初,亲友对老贾夫妇的做法很不理解,让老贾的女儿去劝说。但老贾态度坚决,而在医疗系统供职的两个女儿也都表示赞同和支持。
“孝顺与否,不是在于老人去世之后怎么对他们,而是在世时怎么对待老人,尊重老人的意愿是最基本的。”大女儿说。
“同志,我们老两口要捐献遗体器官。”去年7月份,老贾夫妇来到界首市红十字会,主动申请自愿捐献遗体器官。
办理完手续后,老贾夫妇各自领到了一本红十字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贾友昌同志,您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角膜),恩泽患者,造福社会,这种高尚的人道奉献精神,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与赞扬。
自从领到证书,老人一直珍藏着。“看到它,觉得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心愿。”贾友昌时常会拿出证书抚摸,“这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去世后,严格去履行捐献协议。”
能捐都捐,让生命延续
贾友昌夫妇相约捐献遗体器官,在当地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火化我都不情愿,更别说割器官了。”有人这样说。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讲究“入土为安”。很長一段时间,火化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贾友昌夫妇的行为给当地带来了一股新风。
“人死就是一把土,能留下器官救助别人,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贾友昌表示,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去兑现。
“期盼能通过我们的行为带动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为那些等待器官的患者带来希望。”贾友昌说。
界首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目前遗体捐赠已逐渐被大众接受,但是能像贾友昌夫妇这样付诸行动的,在当地并不算多。
遗体捐献是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是人道主义工作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支持,参与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