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湘
【摘 要】本文希望能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从专家和学生两个角度探讨衡量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大多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主要是指关于习惯、人际关系、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协调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等方面。总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提出尽管表述各异,差异较大,但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人格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外协调一致是定义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因此,从操作性定义的角度出发,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环境适应相统一、平衡的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境状态,但是怎样才能测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态有何标准?从目前现有的针对大学生所设立的心理健康标准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其一,心理健康标准更多依照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所制定,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较弱;其二,研究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大多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很少采用专家评定法;其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抽样群体具有局限性,有的研究仅以某一高校为样本,效度受到影响。针对不足之处,下面本文将探讨更加合理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心理能力
在基本心理能力维度上,评定项目包括安全感、有抗压能力、自主性,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自我认识与接纳。马斯洛指出心理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对于具有安全感和不具有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心理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以致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抗压能力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文献中少有涉及,但随着大学生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抗压力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项目。总的而言,安全感、有抗压能力、自主性,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自我认识与接纳五个要素是大学生基本心理能力的基本反映指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外协调适应
在内外协调适应维度上,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整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这和叶一舵的“二维适应论”相得益彰。内外协调适应也体现了目前对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表面上看社会性和个体性似乎是对立的,但其实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因此,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状况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积极地满足自我的基本需要;从外部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符合规范,能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种亲和关系。[1]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情绪情感稳定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和李春荣认为情绪是否稳定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始于情绪的波动。情绪之于心理健康就像体温之于身体健康,情绪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察觉的外显表现。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角色与功能协调
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个体在领悟和扮演自己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冲突和障碍。杨光玮等指出,在适应大学生活初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学生内心的要求和愿望与变化了的外界条件,时常发生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使个体心理冲突剧烈,就会引起心理倾斜,产生心理失衡,严重者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2]除了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要求外,社会期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并且掌握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期望,以此来指导、规划自己的实践。这基本上体现了大学生角色扮演的一般过程。然而现实生活中的90后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个人思想意识特点及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他们角色功能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与角色的和谐,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性,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层次要求。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的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却令人担忧。《搜狐~麦可思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9月报告》指出,54%的本科新生主要遇到了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中,比重最大的是进人大学以后“缺乏学习动力”,其次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纪君燕对大学生进行了“您认为以下哪项是大学里最重要的(可多选)”的提问,结果显示选择人数最多的是“实践,形成社会工作能力”,占总人数的“78.6%”;其次是“学习,掌握大学学习能力”,占66.9%。[3]说明大学生还是十分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的一个基础条件,学习能力的欠缺会引发情绪和行为问题,因此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
参考文献:
[1]李闻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1.
[2]杨光玮,吴建新.大学新生角色轉变过程中的心理调适[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3]搜狐教育.09级大学新生跟踪调查:35%本科生对大学不满意[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91118/n2683070
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