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想以“追问”的方式去了解那些生活在巴黎的市民、艺术家、留学生、游客、流浪者。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心目中对于中国的理解,并以文论的形式书写笔者自己的感受、判断和认识。一方面针对他们的回答和看法做出对比和分析,另一方面也想把现场的感受转达给国内的读者,并与大家共同分享。
【关键词】巴黎;艺术;追问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当我第一次拿起画笔的那一天,我就知道有一座城市叫巴黎。在我的印象之中,浪漫就好像是她专属的形容词,艺术之都就犹如是她的代名词。但真正吸引我的,还不仅仅是她的浪漫与艺术,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来自不同的国家,做着不同的行业,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收入,分属不同的阶层。表面看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他们却有很大的不同,也许唯一能使他们融合和沟通在一起的因素,就是艺术。艺术在巴黎这座城市中遍及每一个角落,涉及每一个人。
一、感受巴黎
巴黎就像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拥有不同梦想的世界各国艺术家。当我走入巴黎生活的时候,生活节奏似乎也变得慢了下来,很自然的少了些压力,多了些沉思。在这里懂还是不懂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通过艺术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尤其是那个“陌生的”自己。我时常会把自己带入不同的群体,去感受、去体会、去聆听。在巴黎人们很喜爱的生活中心,除咖啡馆、教堂、商场外就要数艺术博物馆了。除了特定的休息日外,几乎每天都有人排着很长的队伍等待参观。展厅似乎是学校的艺术教室,艺术则成为教育的必修课程。作为一个“巴黎人”,我站在队尾等待进入展厅,我好奇地望着周围各式各样的人们,“搜索”着能映入眼帘的所有情景:一个年迈的巴黎人坐着轮椅,在一张作品面前不停地进退,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转动着轮椅的轮子,眼神专注动人,似乎在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在画面中寻找着什么。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手里拿彩色铅笔,她坐在地上,像模像样地对着马蒂斯的作品画了起来,她的妈妈在一旁,正用引导性的语气,绘声绘色地讲着关于作品的故事。两个特殊的“画面”深深地打动着我。从他们的身上我似乎找到了艺术的初衷,以及我对艺术最单纯的追求。这使我更有兴趣去了解巴黎,还有生活在巴黎的不同的人们,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那些不同,尤其想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了解他们对于艺术的观点。
二、追问巴黎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职业其实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是我们自己是否感觉得到或者如何认识罢了。之所以还是要作为一些问题提出来,就是想了解在巴黎和我们本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差别到底有多大或者没有差别。
问题一: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与艺术有关吗?
回答:
1.希腊人,室内设计师:当然,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我的工作围绕着艺术在进行。
2.中国人,在巴黎职业画家:有关,我是专业画画的,我的整个生活都围绕艺术进行。
3.台湾人,留学生:有关,我是学文学的,业余爱好艺术,常去美术展,对艺术的了解除帮助我更好理解我要研究的作品时代风貌外,也是很好的通感训练。
4.法国人,房地产开发商:生活与艺术密不可分,没有艺术的生活太不可想象了,工作则是把艺术变成财富的过程。
5.英国人,6岁儿童:是呀,我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艺术,可我还没有职业。
6.乌克兰人,专业歌手:太有关了,生活中也充满了艺术。
7.法国人,汽车租借公司老板:我的生活与艺术有关,而职业则无关。
8.香港人,机械工程师:我的职业可能与艺术关系不大。自己的生活与艺术关系密切,无论是老人、家人还是年轻一代都会有对艺术的自觉。
9.法国人,建筑工人:生活中必然充满着艺术,包括人的着装,人们之间沟通的语言艺术,还有一些建筑都与艺术密不可分。
随想与小结:从以上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是多数受访者所做的回答都没有出乎我的意料,或者说他们对此问题的理解与我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我们彼此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但对于艺术的理解却异常的接近,这也说明了多年的全球化进程的确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彼此更加趋同。然而这究竟是不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呢,没有了认识艺术的差异,那么艺术的差异还能存在多久呢?其次是多数受访的人,都把艺术看得无比重要,重要到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一点倒是与国内人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映射出时至今日艺术对于巴黎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们国内的现代生活中艺术的空缺。
问题二:当你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你认为自己会从中获得什么?
回答:
1.尼泊尔人,家庭保姆:轻松的心情,但很多时候看不懂。
2.西班牙人,餐厅服务员:我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美的事物的探索。
3.法国人,律师:可以培养我专注做事的习惯。
4.乌克兰人,时装店老板:我喜欢欣赏艺术品,从中可以找到让我提升自己品味的东西。
5.中国人,留学生:新的视角和启发。
6.希腊人,职业模特:会激发我很多的想象力 。
7.美国人,研究经济学:通过观赏艺术品来审视自己的品味,从而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内涵。
8.巴黎人,街头画家:在看我喜欢的艺术品的时候,可以让我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随想与小结:在对这个问题的询问过程中,艺术的积极意义毫无疑问地获得了所有人的肯定。然而,艺术就真的不会有消极作用吗?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呢?他们大家都认为能从艺术中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收获大多是针对精神层面而非功利性的,这让我多多少少感到一些安慰,我觉得在法国社会中,人们与艺术的关系,似乎已经是一種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们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人们。这一点真的让我很是羡慕。相对而言,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艺术的缺乏,是否将成为造成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呢?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问题三:你愿意了解中国的艺术吗?原因是什么?
回答:
1.法国人,画材店老板:愿意,我妈妈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绘画。
2.尼斯人,房地产开发商:很喜欢中国艺术,因为自己经常去中国,特别是民间艺术。
3.尼泊尔人,保姆: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国艺术,也在尼泊尔时买过很多来自中国的手工瓷器,做得很精美。
4.阿拉伯人,流浪汉:愿意,因为我没去过。
5.法国人,服装店老板:很想了解中国艺术,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在传统艺术方面。
6.法国人,学生:不是很愿意,因为我对中国的很多艺术家不感兴趣。
7.中国人,研究西方美術史:愿意,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国家的文化,即使我现在从事的是西方美术史的研究,但最终还是要回归中国美术,用另外一种视角来解读。
8.法国人,建筑工人:想了解,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随想与小结:当被问及是否有兴趣了解中国的艺术时,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肯定。被访者毫无例外地表达出对中国艺术强烈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我们对于自己民族艺术的兴趣。但是在这一致的表象后面,也存在着我自己不同程度的隐忧和思考。他们的回答的确令我有一丝忧伤,除了古代建筑、瓷器、民间艺术等,这些古老的东西以外,他们几乎不会提及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他们头脑中的中国艺术似乎停留在很久以前的中国。然而,那么多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可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到底什么才是中国的艺术,他们说不清楚,而我们能说清楚吗?如果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话,他们将永远也都不能够说清楚了。然而,是我们自己理解的不好,宣传得不够吗?如果是这样,也许中国的艺术和思想文化将会永远地停留在巴黎人们一知半解的想象之中,就如同多数中国人对于巴黎的理解只限于浪漫,而又不知浪漫为何物一样。所以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能说清楚,我们必须说得清楚。
问题四:你认为艺术和时尚是否有关系呢?
回答:
1.法国人,7岁儿童:有,艺术很好玩,时尚很好看,我都喜欢。
2.瑞典人,服装设计师:有关系,但一件好的艺术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弃,时尚则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风格变换着。
3.香港人,机械工程师:我认为有一定关系,但时尚可能更强调时下追崇的,而艺术往往经历时间沉淀。艺术的感觉可以支持时尚的演进。
4.法国人,专业歌手:有关系,真正的时尚都应有它独立的艺术性与艺术理论支撑点。
5.中国人,巴黎职业画家:好的艺术作品是独立的精神产物,而时尚就是顺应市场需求决定的。
6.尼斯人,房地产开发商:艺术会增加时尚的魅力,艺术会帮助时尚更时尚。
7.法国人,服装店老板:艺术属于很高尚的精神层面,而时尚则属于流行系列,两者不在同一层面上。
8.法国人,金融专业:我认为艺术与时尚是不能分开而谈的,时尚的东西里都融合了艺术元素,时尚是一种风气,是对当下艺术潮流的物质体现的认可。
随想与小结:时尚与艺术的关系历来都是既密切,又不同。巴黎在做为时尚之地的同时,又是艺术之都。我们很难说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艺术决定了时尚,还是时尚影响了艺术。但艺术与时尚就像一对恋人永远都不能够分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们都是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去思考、去深究。我们今天之所以再次分析这个问题,是因为北京如今也同样面对着这两个问题之间的纠结,我们艺术了吗?我们时尚了吗?我们的艺术和时尚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是否有助于我们社会的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呢?巴黎的经验也许对我们会有帮助。
问题五:如果你收藏艺术作品,你认为名家的作品重要,还是你感兴趣的作品重要?
回答:
1.法国人,室内设计师:两者不同的是,名作很容易被大多数人认可,如果真的想收藏,肯定收藏自己喜欢的,因为它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
2.中国人,留学生:长远考虑,名家作品重要。
3.法国人,出租司机:感兴趣的。
4.中国人,房地产开发商:喜欢名作,但不是收藏的主要原因。
5.乌克兰人,时装店老板:喜欢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至于是不是名作顺其自然,无所谓。
6.法国人,街头画家:我会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无论它是不是名品。
7.香港人,机械工程师:分场合,作为装饰功用可能更会考虑自己的喜好,而出于公共流通、展示的考虑,可能更会选择名家作品。
8.中国人,经济管理专业:名家的艺术品一定有它的内涵,而感兴趣的作品更多的与自己的品味相近,我们应该努力去感受名家的艺术气息。
随想与小结:艺术品收藏是当今国内最热衷的词汇了,在“全民收藏”状态的感召下,我们想不关心此事都很难。因此在巴黎这样一个“艺术化”程度绝对高的地方,他们是怎样看待收藏、怎样参与收藏,就成了我最关注的话题。在访问的结果出来之前,我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问题的答案会有所不同。最终这种不同体现在法国和中国人的不同价值取向之中,多数法国人都认为收藏是一种爱好,与功利基本无关,他们不会在意艺术作品是否出自名家,只是关心自己是否喜欢。而多数中国的留学生和学者则显示出了趋向功利或者功利与兴趣兼得的收藏心态。这项对比的联众结果,在表面上似乎都无可厚非,但在实质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前者显示出了为艺术而选择的独立判断,他们更随意,也更自由,而后者则显示出了过多的求稳心态和从众心理,他们更纠结、更困惑,因为谁是名家,他们不能自己做出判断。
问题六:你认为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会降低吗?
回答:
1.中国人,在法国职业画家:想象力创造力受教育和环境影响,因人而异,不去开发的话自然就降低了。
2.法国人,律师:长大后因为改变了对事物的认识,更多的阅历也更新了自己的人生观,事实上我感觉在灵感与创造力方面不降反升。
3.乌克兰人,服装设计师:会下降,因为小时候想象力没有约束,长大后会有很多顾虑。
4.法国人,厨师:会降低,长大后更多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去创作。
5.法国人,会计:会,从天使变成了凡人。
6.中国人,大学教授:会的,小时候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而长大后就变得很实际。
7.法国人,建筑工人:长大后想象力会下降,但创造力会提升。
8.尼泊尔人,保姆:会,太多生活的烦恼把自己磨平了,年龄越大越容易随波逐流。
随想与小结:记得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十四岁时就画的和大师一样好,但却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儿童的绘画”。也许全世界的儿童绘画都是相同的,但不是风格的相同,而是幻想自由的相同。从表面上看,成人的艺术千差万别,但这只不过是他们在经验和理性中挣扎的痕迹而已。所以毕加索以及所有的艺术大师才会不遗余力地使自己“返老还童”。所谓的艺术创作,只不过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抑制”而已。这项调查令人高兴地表明,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想象力及创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但还是有一些人做出了相反的回答。
三、深思巴黎
我喜欢巴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琢磨她。先深陷其中去感受,然后设计问题去询问,最后我来分析采集到的答案。在一番轰轰烈烈的提问之后,我获得了另一番平平淡淡的回答;艺术就是艺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在巴黎的人面对提问所流露出的平静,清楚地说明他们和艺术是一体的。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流入他们的血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艺术已经生活化了。这都归功于几代法国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早就对此有所期待,只是没有想到来得那么快。这组问题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的看法,也激发我不断地思考我们国家艺术的问题所在。
相比之下倒是觉得自己的心态不是很平静,国内来的留学生们也不是很平静,这种不平静既体现在问题的设计本身;因为我已习惯于对完美题目的期待,忘记了完美本身也是一种不完美。这种不平靜也体现在提问时的口吻,因为我已适应了以追问的方式去获得答案,忽视了被询问者自身的那些存在。最后这种不平静还体现在聆听回答时的心态,因为我更愿意让对方以我所希望的方式作出回答,不曾想真正有意义的答案往往就在我们所希望的那些答案之外。
通过这种简单的艺术问题的询问,反映出来许多的差异、不同,以及问题所在。相信读者也会从各自的角度去分析,这来自东西方文化相遇中的所有表现。去理解,这个来自北京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所作的对于艺术的深思。
作者简介:于婉莹(1991-),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