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田宝华
【摘要】秦朝是中国古代帝陵陪葬制度的起源,兵马俑的发掘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有利的线索,本文以已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相关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先秦的历史文献,从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入手研究,浅谈秦俑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秦朝;兵马俑;活人殉葬;以俑殉葬;随葬制度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原始时期,人们认为死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转变,人死后仍有灵魂。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因而,古人对于死后陪葬制度非常重视,特别是在王室贵族的陪葬文化中尤为隆重。
活人殉葬制度兴起于原始社会末期,鼎盛于奴隶制社会。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殷周君王死后会把他们生前所用之物甚至是后宫妻妾一起随葬;在周幽王的墓室中,发现有一百多具尸体,其中除一名男性之外,其余均为女性,即他的妻妾及侍女为其陪葬。所以说人殉制度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极端落后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殉制度逐渐被“以俑殉葬”代替。“始作俑者,为其像人而用之也。”俑,作为代替活人殉葬的偶人出现,最早以草扎制,继而土烧制成陶质,也有以金属或玉石为材质制作,但都尽量制作得如真人一样形貌,并且要涂敷色彩甚至穿着衣物。秦兵马俑就是“以佣殉葬”的典型历史案例,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先秦的“俑”
1937年安阳殷墟商代晚期的王室墓葬中出土3件人形带枷陶塑,是到目前为止发现历史最古远的佣。其制作簡单粗狂,陶塑的表面附着一层红漆,俑的面容呆滞忧郁,似是奴隶。证明商代也正是俑产生的时期。
山东省临淄郎家庄1号墓,在墓室周围有17座陪葬坑,在陪葬坑中除了小型陶俑,还发现了人殉。这种现象说明当时还处于俑的开端并未广泛发展。据专家推测该墓大约为春秋战国之际,其中出土的陶俑制作粗糙,出土时多已残损。它们的形体很小,只具有大概的轮廓,缺乏细部刻画。尚能分辨出男性披甲武士和女性婢仆伎乐等形象。
二、先秦“俑”对秦“俑”的影响
首先,先秦活人俑即人殉的案例促使了秦朝人殉制度的萌芽和发展。春秋以前,秦人还未立国,只是商周的附庸,而在当时,商周人殉制度流行,秦人在此时已经受到影响,但是自身力量偌薄,不但没能成立自己的国家,更别提建立“人殉”的制度。直到春秋时期,秦国才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并于公元前678年,秦人“初以人从死”正式建立人殉制度,并随着秦国的强大在秦穆公时期达到鼎盛。
其次,先秦时期是我国俑艺术的开端,它为秦俑的发展及兴盛奠定了基础。先秦时期的俑古朴拙稚,简洁,浪漫,讲究神似而失于写实的特点。而秦兵马俑严格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按照真人比例去塑造,比如,秦俑头发的刻画甚是精细,工匠们不但将其发髻的样式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不放过每一缕发丝的刻画,接近真实。再比如秦俑素有千人千面之谈,每一个俑都独具特点,无一重复,从人物的表情、内心、精神状态上追求变化,塑造出栩栩如生,无一雷同的众多艺术造型。
三、秦“俑”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本是朦胧的,兵马俑的发掘为我们的探索拨开了一丝迷雾。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众多,我们可以从秦俑的身高、体形、服饰、发型、刻记文字以及工匠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去研究去发现,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习俗,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秦俑坑出土文物丰富精美,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个时代,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秦始皇,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秦始皇的作为,同时也从侧面证实了秦始皇横征暴敛的统治问题。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目前已挖掘出三座,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彩绘铜车马、百戏俑、青铜水禽等在内的一大批精美文物。坑内陶俑和真人一般大小,排列整齐有序,形象生动各异。秦兵马俑的发掘为我们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看法。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秦始皇正在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展示着他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
(二)军事价值
兵马俑出土的坑中,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是兵吏俑坑,其中军队的将士等级严明,排列布阵极其讲究,其中的车兵、步兵、骑兵等不同兵种的装配等似有所《孙膑兵法》。兵马俑出土坑中更有传说中的兵器坑,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已经出现了许多威力强大的兵器,譬如,一号俑坑出土有剑、铍、戈、矛、戟、金钩、弩机等兵器486件,另外,伴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发现了大量的弓弩、箭箙、弓囊等遗迹。这些兵俑和兵器的发掘侧面反映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正应了史书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俑三坑素有秦代军事博物馆之美称。其所展示的军事内容,对我们研究军事历史,学习军事策略有着极高的价值,它为我们再现了古人的英勇与才智,不但需要我们去研究他的历史,更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
(三)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在艺术分类中,严格划分为雕塑类。相比西方的雕塑,秦俑可以说是中国雕塑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其大小如真人一半,数量庞大。兵马俑的形象为我们研究秦朝人们的长相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毕竟俑的塑造以写实风格为主,工匠大都是民间巧匠,他们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每一个俑都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我们可以从其穿着、发式去辨别它们的职位兵种。另外,百戏俑和水禽坑的发掘,更为我们研究秦人生活习性有了很大的突破,秦人的娱乐活动也颇为丰富,舞蹈、乐器等都向我们诉说着秦宫的奢侈富有。毋庸置疑,秦兵马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发现向世界展示出湮没两千多年的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页。
四、秦“俑”的意义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秦兵马俑无疑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手工艺、制作、人文、生活、民生、生死观、文化理念都有很高的历史意义。
当然对整个世界来讲,无疑是整个人类的财富,具有震撼效果,在那个年代中,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还处于刀耕火种之中,而中国古代文明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从文献上看,秦国是从公元前384年开始废除人殉制度的,也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说的“献公元年,止从死”。献公顺应历史潮流,从制度上废除了在秦国历经了近300年的人殉制度。秦朝以“以俑殉葬”的流行,昭示着人殉制度正在逐渐消亡,人类正在逐渐走向文明,新的制度也正在建立。虽然在后期,人殉例子也少有发生,但俑殉的时代已经到来,以俑殉葬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秦始皇兵马俑可以说是俑代人殉葬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殉葬制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它开创了俑殉的先河,尤其是象征军队的陶俑来殉葬的先河,后人都只能望其项背。
如果“俑”作为一种巫术,他们全都等待墓室主人将内在的灵魂解除封印。透过工匠们的“创作”,为我们示范一种超时空链结。俑作为一种随葬的器具,不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水平,更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习俗、丧葬习俗等丰富内容,对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秦俑的发现使我们对秦朝随葬制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秦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秦俑考古还在继续,相信关于对秦朝随葬制度问题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考察将会随着考古的进展而不断深入。比如贵族随葬的等级区分以及兵马俑的排列布阵研究等等还在继续,本人对兵马俑的挖掘工作也会持续关注,继续完善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凌雪.秦人食谱研究[M].兰州.西北大学,2010.
[2]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000,4.
[4]文物[J].考古学报,1996,3.
[5]新华社.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N].陕西日报,1986(9):24.
[6]黄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小燕,女,河南省许昌人,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田宝华,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