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金
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产品丰富多彩,实验手段多种多样,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如城市夜晚霓虹灯为何五颜六色、交警为何用重铬酸钾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骨汤为何能增钙、玻璃棒为何能点灯、活鱼为何不宜马上烹调?……这些若干个为什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等都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应非常重视实验,并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几年的高中教学,我将自己的一些思路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一堂优质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而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高一《钠》这一节的教学,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求知的状态之中。
二、阅读思考:教师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口欲言而说不能的情况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標,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如① 水为什么能生火? ② 发生了哪些反应? ③ 结合本实验,能设计出其它类似“水生火”的实验吗?设计问题的目的,不是把每个知识点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甚至激起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欲望,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
三、实验探究:美国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紧密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寻找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猜想、估计、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其次教师则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再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如学习“钠的物理性质”时,先让学生做完【实验2—1】和【实验2—3】,然后进入问题点拨:① 联系铁的物理性质,思考金属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哪些方面?② 根据实验可得到钠的哪些物理性质?③ 钠投入水中,有何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④ 总结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实验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
四、问题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失误、现象理解的偏差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问题。教师则要注意观察,注意提炼,适时点拨、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寻求问题准确的答案。同时,帮助学生尽量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书等手段自己寻找答案。由于学生长期沉浸在自学自悟的认知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倾向就会越来越大,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想象,互相争议,通过辩论、评论,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勇于表达和勇于表现的能力。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五、迁移创新: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园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知识颖悟能力、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则要再次举例,启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合理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相互矫正,有利于自发地形成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使反馈矫正成为学生从实践到反思、从感性到理性、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总之,实验可在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最终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化学人才”,应充分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