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骋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在“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陶行知认为“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他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生活接轨,在基础教育中强调从生活中去学习,走出人们局限的思维使教学环境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大环境。《体育课程标准》也强调体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倡学习有用的体育,体育要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是一致的,也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怎样把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更好的運用于其中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为响应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各行各业都对强身健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数据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体质薄弱导致成人身体健康出现隐患,这就无形中把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这个重担加在了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强身健体的要求外,体育不光锻炼人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提升人的心理素质。陶行知历来主张,体育是身心教育的最好的办法,不单纯是在练粗腕壮腿,也不是纯技能的训练,是性格方面的教育。体育对于培养人的性格——勇敢、坚持、进取心和自信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诚、自由、合作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事实上,现在的中国教育缺乏体育大环境,在最普通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往往是将一些硬性运动技能交给学生,很少给予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错失了体育课堂再现生活情境这一大优点,我想就这一问题提些浅显的想法:
一、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论语中讲到:“好学者不如乐学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基于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的培养、产生都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针对体育这门学科而言,其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体育技能,而是灵活运用各种技能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勤于探索。将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他们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仅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更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篮球运球的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春种秋收”的游戏,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游戏,第一位学生运球至终点负责“种”,第二位学生运球至终点负责“收”,以此类推,看哪组最快结束。这样既锻炼了本节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体育学习与社会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过程的“灌输式”、“一刀切”的做法,致使了许多学生在认识方面是“生搬硬套”、在终身体育方面是“学不致用”等等,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行知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为学生自主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不再直接给结论,学生不再单纯的听、看、记、练,而是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及时给予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并对学生采用鼓励式教育,多表扬并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实践胆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质量。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讨论—演示的方法解决问题。此外,在各种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其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在弯道跑教学时,教师可以不进行弯道跑动作技术的示范和讲解,而让学生分组进行各种有趣的尝试,比如:螺旋跑、开飞机游戏等,每组学生将自己刚才在跑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经验告诉给下一个同学,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出弯道跑的技术动作要领,教师最后纠正和总结即可。在这个简单的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活动,通过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在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确立师生平等观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为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交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是受教师表现的直接影响的。所以,师生需“教学相长”,做到“共学、共事、共修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的是更完整、更丰富、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而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运动知识没有良好的思考时间,阻碍他们对生活,对知识的新理解与创新,导致学生厌烦枯燥的体育教学,不愿意主动参与。现在,学生要由传统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知识与经验。而学生的责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并将课堂中的收获更好的体现在生活中。
以上只是通过学习积累并了解到陶老校长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感悟,针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例还是数不胜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体说来,要想在缺乏体育认知和重视程度的现代中国社会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就带给我们体育教学一个方向——不断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情景再现,激发我们教师及学生在课堂中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并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