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要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氛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丢掉传统的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者的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服务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操作,站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然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合作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二、预习导入,开拓思路
预习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行确立学习任务、目标。
(2)查阅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课文作者情况;查阅课文中人物的情况;课文的时代背景;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
(3)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4)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5)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6)自读自悟,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或想知道的问题?”并作上批注或记号;
(7)尝试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样课中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体验成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让学生一次次饱尝失败的痛苦,结果只能使学生失去自信,失去进取的决心和力量。任何一个园艺师都知道:对刚出土的嫩苗只能施以甘露和因势利导的扶植,任何妄剪妄裁之举,都等于扼杀。很难想象,一颗稚嫩的心承受了六年或九年“自己不行”的感觉后,依然能有信心面对未来的人生自尊地说出“我行”来。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孩子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此可谓是经验之谈。自信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精力旺盛,心高气傲,情绪不稳定,自我认识水平有限,有时容易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他们如果能在成长过程中,有自信这样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能不断体验自信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能为将来走上社会,信心十足地参与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万能学习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应该善于唤醒、激励学生,应多给予学生欣赏性、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适度的宽容和及时的指导,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作品。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积极评价中增强信心,体验成功,以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力量,激励学生走向胜利的目标。
四、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我们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科学性、计划性,并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为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视野就不开阔,探究也就不会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探究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变得生动活泼。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是有创新,也有继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也许在课文中有許多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