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贝尼尼的巴洛克建筑

2016-10-21 17:02魏宁
装饰装修天地 2016年1期

魏宁

摘要:在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塑巨匠们都相继谢幕,古典主义建筑思想由巴洛克大师贝尼尼、博洛米尼以一种折中的手法得以传承,他们向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建筑大师致敬。在17世纪辉煌时期,贝尼尼可谓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对那个时代有深远的影响,他所涉及的艺术门类有雕塑、建筑、绘画、室内设计、城市空间改造、机械、音乐、戏剧等。出身雕塑世家的贝尼尼自小便流露出绝非常人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多任教皇以及红衣主教的赏识和资助,并且承接罗马城内大大小小各项工程。如果说罗马城是贝尼尼的巴洛克城绝不为过。

关键词:传达信息的建筑;运动感;厚重感;室内的建筑

贝尼尼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有些古老的俏皮话说贝尼尼81岁时掉入巴洛克中死去,或是其他人变疯了而贝尼尼则变成了巴洛克。然而在建筑界古典主义者用巴洛克来称呼那些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着这种风格兼具着华丽性、浪漫性、激情性、运动性、空间性、综合性、宗教性,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脱离了现实生活。这个使得它再后来的创造道路上走向非理性,成为后世所批评的诟病。建筑是最具象征性的视觉表象,在那个时代他注定成为宗教文化的传播媒介。

一、传达信息的建筑

人的思维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视觉形式产生的。进行视觉思维就是在事件或计划发生之前,运用想象和视觉记忆将其呈现在脑海里。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父母、老师、大众传播媒体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的引导。 艺术作品表达着艺术家所想申述的理念,它常常被用来传达信息和想。在贝尼尼的建筑设计中,这种视觉思维的传播作用被运用的淋淋尽致。通向圣彼得大教堂的路是信徒前往天堂的路;大教堂集中式的平面以及大穹顶向世人罗马即将到来的辉煌;大教堂广场前的廊柱是上帝的手臂,教堂中的石雕与壁画,为不识字的人讲述圣经的故事。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传递宗教信仰,构造玄幻的视觉效果,在人类感官刺激甚至情感方面都是突破了传统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新风格样式。而贝尼尼作为巴洛克时期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对视觉效果的应用,贝尼尼承载着教皇梦想回到古罗马最鼎盛时期的伟大理想,他将为伟大的、全能的上帝服务作为至高荣誉,他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使得其设计的艺术作品散发着真诚、感动。在这种光荣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贝尼尼的建筑设计无疑是最具象征性的视觉表现。

在贝尼尼时代,只有圣天使堡这一座桥横跨台伯河,把罗马的旧城区与梵蒂冈连接起来。贝尼尼于1667年奉命改造这座古桥,通过对桥梁本身的栏杆设计,将栏杆的高度降低到能观看到圣彼得大教堂的穹窿顶,这使得前来朝见的人仿佛在远处就能感到上帝的圣音光芒。在桥的表面雕塑设计上贝尼尼圣天使堡设计了拿着荆冠、字符和其他关于基督受难物品的众天使像,这些具有故事情节性的雕塑为信徒渲染与受难相关的现实情节,提醒他们只有经过死亡才能进去天堂,在心理上引领他们走向圣彼得大教堂,走向上帝的怀抱。

圣彼得大教堂的经历了伯拉蒙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建造、修改与装饰。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史其本身就是一个建筑空间形式的探索的过程,由最初的集中式平面到最后的拉丁十字的方案,教堂的空间进深感更加强烈,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这些新的设计手段成为后期巴洛克建筑师勇于创新的范本。

圣彼得大教堂的后期工程以及广场建造和附属工程都是有贝尼尼工作完成的。初到广场时,会为它广阔的空间所慑服。然而游者并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贝尼尼非常准确的造成了这种效果。广场上两边柱廊由284根彼此相联结的柱子组成,每根柱子上都有雕塑,柱子之间相互遮掩形成复杂的明暗光影效果。贝尼尼把他的廊柱想象成为两只巨大的手臂,是上帝的手臂,正在迎接它的孩子们,而正是这种思想对于廊柱的设计发生了主要的影响。视觉上的考虑是使得这座建筑得以成功的另一要素。柱廊的建造还有其功能性的一面,在复活节和其他重要的日子里,教皇通过圣彼得大教堂立面上面祝福廊的窗子为这座城市和整个世界举行他的城市和世界祈祷。日常他却通过梵蒂冈教皇寓所北面的窗子进行祈祷。这两扇窗都必须使广场上的人们能够看到。在这个功能要求下同时还要显示出那种拥抱感,使得柱廊建的很低,而且弯曲——北面的一臂向梵蒂冈宫偏移,南面的一臂则反向,使能看到高处宫殿窗子的空间达到最大限度。柱廊的低矮還另有原因——就是要造成大教堂在立面上显得更高的视觉效果。贝尼尼用一对直向、封闭式的过廊与柱廊等高,并且壁柱的风格样式也与柱廊的一样,他们比立面低很多,在立面上给人一种感觉,是它们把教堂里面加在中央,并使它显得更高。虽然在整个立面在17世纪显得过宽,但是在今天看来恰到好处。

二、运动感、厚重感

建筑所强调的体积感、形式感以及不同空间组合秩序所产生的静态美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较略显有点束缚。建筑要由静态的艺术转而表现动感是是建筑样式上的新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在设计手段上多以“黄金风割”理论,遵循数的严谨比例确定审美,他们在平立面上将符号数学作为他们建筑的信条。在早期的巴洛克建筑中,巴洛克建筑师主要通过立面的节奏变化和层次的叠加来间接地体现动感,贝尼尼则是直接通过直观形式来表现动感的代表人物,由他进入了巴洛克建筑的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体积起伏不大,典型的样式主义表现,贝尼尼的建筑则并不追求建筑体的完美,而是致力于表达建筑体内部的定向运动。厚重和运动是巴洛克建筑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内部的团块逐渐变大,各个组成部分的力量不断积蓄,将所有力量聚集在一点,在这一点上他以极度放纵的方式展示自己,而其他部分则平淡乏味,毫无生气。这样的手法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的结构构件中,而是影响到建筑的整个主体部分,整个建筑具有了运动的冲击力。再结合山墙、窗户、圆柱和其他构件都随墙的摆动而上下波动产生真实的运动感。另一方面,最直接的暗示重量感和压迫感的方法之一是安装重量、扁平的山墙。

三、室内的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设计手法不仅仅停留在建筑表面,同样延伸到了室内设计中。大教堂的神龛是一座室内建筑,这是贝尼尼的第一个建筑类项目,贝尼尼将他设计的华美而别致,具有明确上升的动感。这件作品最出色的就是那四根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的螺旋纹立柱,顶上是四条交汇的曲线屋脊。这具有开创性的立柱成为后世巴洛克立柱的典型代表。巴洛克建筑的室内多采用椭圆这个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长轴短轴各有多义性的几何形,与雕饰的纹样,多种曲线样式叠加,使得空间更具有丰富性,更为华丽与夺目。贝尼尼将其在雕塑设计中的对要紧时刻的扑捉加其对艺术空间的新概念,配合多层次真实性等追求,使得宗教建筑的室内更加“荣耀神光”。巴洛克风格同时也成为当下流行的室内设计风格。

四、小结

贝尼尼实现了罗马教皇伟大光荣的理想,对视觉艺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空间千姿百态,如诗如画,他在雕塑方面的造诣使其在设计手法上有巨大的突破,开创了罗马建筑新造型的领域,活跃了形象构思能力。其在室内建造的亭式建筑模糊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界线,其材质的丰富以及精雕细刻的装饰。比之建筑的外观更为华丽夺目,这对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具有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瑞云.《巴洛克艺术》人民出版社

[2]引自(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3]《艺术简史ART :ABRIEF HISTORY 》(美)玛丽琳.斯托特斯塔德/迈克尔.柯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