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敏 邓志刚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材料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极度缺乏与培养机构太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以“围绕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产学对接、校企共建、工学交融”的信息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关键词:信息材料;产学对接;工学交融
一、围绕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
(一)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广泛
信息材料作为电子功能材料之一,因其具有独特的良好性能而广泛运用于电机、变压器、电子仪表等电气设备;汽车、家用电器、核磁共振等消费、医疗设备;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器材等信息设备以及飞机、火箭、卫星等航空航天设备,其市场需求巨大。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信息材料产业年增长超过20%,近年来,世界信息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 1 ]。中国信息材料产品档次偏低,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50%以上[ 1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信息材料技术和应用开发力度不够,行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极度缺乏等因素所致。
(二)依托行业建专业
顺应行业的实际需求,“围绕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的思路开办了信息材料专业,从企业引进10年以上企业从业经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他们在企业丰富的生产现场工艺、技术、质量管理经验为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入“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协会”,这为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产学对接、校企共建、工学交融”的信息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对接,校企共育人才
在信息材料行业协会、信息材料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的调查分析,构建以培养信息材料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围绕信息材料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工作过程,对接融入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融入信息材料专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方面、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有效对接。
(二)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共育人才
1.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信息材料行业企业为主的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共同培养人才。在信息材料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中,由行业企业为主的企业实践专家及学院骨干教师组建的专业委员会,根据产业的升级改革需求,共同归纳、整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课程,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组织企业实践专家和骨干教师,按照“多接岗位、校企共建”的思路,校企共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立行业规范(标准)库,共同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如全课程PPT演示文稿、学生工作页、全程教学录像资源、典型生产案例库、文本素材库、视频动画库,生产实践图片库、试题库、校外专家专题讲座库等,并实现全部资源网络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铁氧体材料从备料、成型、烧结、磨加工到产品电磁性能的检测与控制等主要生产工序中容易出现的工艺、技术、质量问题,采用情景设计、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模式开展教学,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实现校企双驱,共同培养人才。
2.企业专家进课堂
在課程教学过程中推行“双导师”制,课程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在课程教学运行阶段,将专业核心课程的相关教学项目放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或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教师各自发挥其优势对信息材料的生产、工艺控制技术、信息材料专用设备的使用、维护调试等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有利于技术技能的习得[ 2 ];在毕业设计阶段,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开题指导、设计过程指导、答辩、评分等工作,有利于实现毕业设计环节工程化、产品化;在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阶段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和管理学生,有利于合力打造学生综合能力。
3.以项目为引导,工学交融育人才
将信息材料行业、企业里真实的工艺攻关项目以及产品常见质量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由校企共同组建的课程组成员一起,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开发出与企业生产相融合的课程教学项目,根据课程教学项目特点,由校企双方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项目教学步骤[ 3 ]: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交融出现、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实现了校、企、师、生多方共赢。
在课程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训阶段,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团队,按照课程“教、学、做”三步骤小循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项目引团队学”的专业教学模式[ 4 ]。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校企合作平台
1.专业委员会指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信息材料专业委员会由校企双方为主体,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负责对信息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宜进行审议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是信息材料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咨询的专家机构。
在信息材料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学院“产业导向、德能并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引下,信息材料专业立足于高速发展的四川地区信息材料行业,以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中的“一带、五链、六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与该规划中重点培育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富顺晨光工业园区新材料基地为依托,结合周边区域的行业、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校企共建信息材料生产应用研究所
以项目为引导,与企业共建信息材料生产应用研究所,并以其为平台,开展信息材料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和工艺攻关等工作,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困难和技术升级问题[ 5 ]。
3.校企共建专家工作站
以项目为引导,与企业共建专家工作站。工作站可以引领攻克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如高性能永磁铁氧体高取向度湿压磁场成型技术、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成型用微粒的粒度分布控制技术、烧结磁体显微结构控制技术等,并形成一些创新成果,实现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突破,成功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
工作站可以培育创新团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6 ]。通过校企合作,依托项目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培养创新团队,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并取得实效[ 7 ]。
工作站可以显著锻炼、提升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为实现校、企、师、生、社会共赢奠定基础。
4.“厂中校”“校中厂”的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在材料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在校内模拟大生产,建设了集教学作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信息材料生产车间,可有效地开展《磁性材料基本技能》《材料化学与分析技能》《永磁铁氧体生产工艺与控制技能》等专项技能训练,同时可为企业的工艺攻关项目开展大量的前期工艺研究;另外,材料专业在宜宾五粮液盈泰光电等公司建立了“厂中校”,制定了“厂中校”的运行管理制度,推动了企业与专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奠定了基础。产学全程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人才的共育[ 9 ]。
5.形成了“双向考核”制度
建立了与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评定学生实习的成绩[ 10 ]。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是学校服务企业的主导方向[ 11 ]。学校联合企业,在校开辟企业信息实时更新宣传栏,举办企业产品技术及文化专题讲座,通过学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产品技术信息迅速传播,为企业打造实效社会宣传[ 11 ]。这个措施同时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了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企业认可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在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中增设企业产品营销内容,组织营销及相关专业学生共同组成专业团队,推广企业产品,为企业赢取直接利益[ 12 ];在对外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中,学校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出席,借此大力展示企业相关信息和校、企合作业绩,扩大企业社会影响[ 13 ];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及企业信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14 ]。
四、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局面初步形成
一是人才资源共享,学校老师可以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企业专家可以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二是信息资源共享;三是设备、生产场所资源共享;企业的一些技术、工艺难题可以拿到学校来做,让学生参与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场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协作、沟通能力,技能得到提升的學生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学生在企业干得好,学生自己也得了实惠[ 1 ]。
参考文献:
[1] 王自敏,蒋世强,张云程."铁氧体生产工艺技术"课程教学中的5C训练[J].机械职业教育,2010(10):46-47.
[2] 黄斌,胡虹,仓理.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现代化工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9):168-169.
[3] 徐洁.基于技术中心的核心课程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4] 于永庆.高职高专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89-90.
[5] 王思华.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硅谷,2009,(22).
[6] 季学猷.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和建设机理[J].科教导刊: 上旬刊,2012(04):12-13.
[7] 刘献君,张俊超.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HS大学案例分析[J].大学: 学术版,2009(12):64-75.
[8] 夏磊.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专业分级高职人才的实践初探[J].河北企业,2013(06):121-123.
[9] 包套图.基于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03):36-38.
[10] 唐峰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485-487.
[11] 肖雍琴,李福泉,尹显锋等.农林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07):86-89.
[12] 赵燕萍,王爱心,姜旭霞.校企合作如何做到真正的"互利共赢"[J].科技与企业,2012(09):274.
[13] 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70-73.
[14] 赵春江,关玉琴,燕晓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作者简介:王自敏,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技术拔尖人才、杰出创新人才,研究方向: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新品的开发及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