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祖母因为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六个孩子,无法从事过重的农活儿。因而,家庭的重担就落在祖父一个人身上。祖父那时在一家机械厂工作,靠着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大家子。可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饿肚子都是常有的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年幼时,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祖父母的辛苦,不仅主动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还自觉地担着照顾弟妹的重任。困难年代,父亲挖草根吃、啃树皮,主动把自己的口粮让给弟妹们吃。也是因此,父亲深受祖父母的喜爱和弟妹们的敬重。
日子虽然艰苦,可作为家里的长子,祖父还是咬牙供父亲上学,而父亲也从来没让家人失望。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家里的墙上,挂满了他得的奖状。1966年在空军征招滑翔员的选拔中,父亲以优异的文化课成绩和合格的体能测试成绩,从全市千余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可由于家庭成分不好,父亲在政审时被取消了入伍资格。
应征落选后,父亲返回家乡务农。偶然的机会,市里选拔中学教师,父亲顺利入选,成了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篮球队在全市教育系统举办的篮球赛上屡屡获奖。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市优秀教师”。可是父亲心里始终憋着一股气,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每有空闲,父亲便一头扎进学校那间破旧的图书室,图书室里的每一册书上几乎都留有他的指印。
高考制度的重新确立,是父亲人生的重要轉折点。恢复考试的第一年,父亲就参加了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大学经济学系。此时的父亲已过了而立之年。大学四年,是父亲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利用这次难得的求学机会,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
鉴于父亲在校期间的优良表现,大学一毕业,他便被安排在咸阳市委党校执教。曾经有位领导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推荐他去政府机关任秘书长,而父亲自己最擅长做学术研究,就婉言谢绝了“当官”的机会。后来父亲调入西北政法大学任教。
我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全部累加起来大约只有两年。儿时的我,总喜欢依偎在父亲的怀抱里,听他滔滔不绝地讲古今中外的传奇故事。
父亲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即使我做得很好,也难得到他的夸奖。他认为优秀是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而且需要一直为此努力。以至于上学期间我偶尔有一科没有取得满分,都提心吊胆,生怕受到父亲的责罚。父亲时常教导我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能够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做事,不能一心二用,要专心致志,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敢于突破的勇气。”
父亲性格坚硬,骨子里傲气、不服输。他坚信一个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凡事都靠自己,从不求人。可由于说话耿直,不给别人留情面,父亲时常得罪人。我和父亲也有过一次大的矛盾。
那年,我高考落榜,习惯了被赞扬和鼓励的我,没有丝毫的自责自省,而是将责任全部推到了父亲身上。怪他冷漠自私,不通情达理,对我的学业不够重视。也许,在父亲看来,我的落榜已经使他颜面无光,而我还执迷不悟,把错误归咎给父母,毫无理性的责难,严重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震怒中的父亲,不仅没有给我想要的安慰,反而一顿言辞激烈的斥责。
这还不算,失败的打击下,我无心学业,想着借助父亲的影响,获得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于是,请求父亲为我争取一个保送生的考试资格。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自认为合情合理的诉求,换来的又是父亲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他训斥我不该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件事,使得我们父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怒气渐消的父亲甚至再三告诫我:“成功没有捷径,世上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硕果,一切事情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于是,我走上了复读的路。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才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曾经的那份自信。为了缓解我的压力,鼓励我重树自信,父亲每周寄信给我。信中,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面面俱到的问候,只是一些日常的叮嘱,而且每封信的末尾,父亲都会用毛笔写上鼓励我的那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能吞吴。”
一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如愿考上了父亲任教的大学。入学后,也许是距离拉近的缘故,我能明显感觉到,父亲有意填补我们之间存在的隔阂。他默默地留心着我在学校的一举一动,有时还会主动地把老师、同学对我的评价声情并茂地反馈给我。
与父亲一起相处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父亲的工作并不顺心。他任教不久之后就被评为讲师,但到晋升副教授职称时,却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尽管他的教学效果突出,学术成果颇多,但由于他耿直的性格,狭窄的社交圈子,了解他的人很少。每到评委投票时,总是由于票数不够而遭拒绝。
父亲一向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但因为职称问题关系到一名学者的社会评价,可能父亲觉得如果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就意味着自身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自然也就无法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因此,父亲对于职称评定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坚信,自己的学术成果、教学能力乃至学识水平完全具备高级职称的条件。所以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不求人、不低头。这种坚持的结果就是,直到1996年5月才晋升为副教授,距离他被评为讲师已整整过去了10年。
父亲虽然耿直,一丝不苟,可课堂上的他却是另一番景象,授课时旁征博引,神采飞扬,不时举一些生动幽默的例子,深受学生的喜欢,不少外系的学生也专门跑来听他讲课。有一次,他在讲授民事侵权责任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记忆深刻。他用平淡、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一头驴子因被蜂蛰伤而伤及他人,继而引发侵权纠纷的案例,引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甚至十多年之后,在学校网站上,我还看到有毕业后的同学拟文回忆父亲授课时的情形。
父亲生长在农村,又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很是朴素,对于吃穿一向是能省就省。我工作后,每逢节假日,回家探望他,若带礼物回来,免不了被父亲一顿批评,叮嘱我要节俭生活,不能铺张浪费。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但由于工作压力大,稍有不如意时,父亲好抽烟饮酒,自身又不太注意养生,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家人也多次劝他戒掉烟酒,可他总是听不进去。一次,父亲因心脏房颤入院治疗十余天,我得知时,他已经出院,我一怪他不戒烟酒,二怪他病了不通知我,没有及时让儿女尽应尽的孝道。父亲却笑着说:“小病小灾在所难免,你们那么忙,我这点小病,自己一个人完全可以应付,没必要麻烦你们。”
自己工作很忙,但父亲始终不忘记督促我的工作。一次,我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中央国家机关领导的表彰奖励。父亲得知后十分高兴,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五粮液为我祝贺,鼓励我要不断进取。想到这么多年,父亲对我总是批评有余,很少表扬,能不受到父亲的训责,我已十分庆幸,得到他的称赞,我很感动。
2002年6月,我打电话咨询父亲一个关于合同法的问题。电话里,父亲的声音显得很疲惫,他正赶着上课。我提醒他多注意休息,他答应了一声,便匆匆挂断了电话。没想到,这竟是我和他的最后一次通话。
父亲这一生,从农村一步步走到城市,进入人才济济的高等院校,并成为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学者,靠的是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虽然作为个体,父亲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一生光明磊落,从不奴颜媚骨,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这种品格,足够我用一生的时间来体会、来享用它的纯净与甘洌。也正是在父亲那种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清白做人的高贵人格熏陶下,我没有随波逐流,依靠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以一颗平静的心,认真做好看准的每一件事情,努力实现自己每一个既定的人生目标。
夜深时分,我常站在窗前,当微风轻轻拂过,我记忆的门轻轻打开:父亲牵着我的手,漫步在渭滨公园的荷塘边,认真地听我朗诵:“莲(怜)子心里苦,梨(离)儿腹中酸……”
责编/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