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不能放弃农业的发展,尽管杂交水稻的成功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中低产田,这些产田的产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将首先介绍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再介绍改良中低产田具体应当使用哪些技术。关键词:农业;中低产田;产田改造
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的土地肥力不足、作物生长缓慢,也有因为早期的粗放工作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这些产田的产量不足以满足国家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作出整改。而在改造的时候应当使用哪些技术,不仅要多多尝试,还要仔细研究当地的自然人文背景,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造。
1中低产田形成原因
1.1自然条件恶劣
我国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主要位于温带地区,在长江沿岸的平原发展了许多农田,都具有很高的产量,连东北地区的高寒天气也具备了较高的产量。但是有些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降水不足或者土壤的肥力不足、盐碱度超标等原因,造成该地区农田产量普遍较低。首先是地形环境,我国多平原,同时也多各种山地丘陵,倾斜的地面农田很难开垦,且我国多季风,夏季降水集中的时候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梯田管理不善将会损害山体的植被覆盖,进而造成土壤松动,易被雨水冲刷[1]。其次是气候问题,沿海沿河的地区可以依靠降水和地表径流灌溉土地,但是我国还有大面积的内陆土地,因为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旱沙化,能够用于农田耕种的地区相对较少,而且植被少,土壤肥力地,各种极端天气频发,还伴有大风风沙。恶劣的气候环境造成内陆地区的农作物缺水缺肥,夏季酷晒冬季寒冷,春秋季节的大风也会伤害到农作物的地表部分。所以在我国的高山峻岭和内陆地区,农田的产量一直较低。
1.2粗放耕作
我国的农业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我国都是走的小农经济路线,在当代也一直没有忽视农业的发展。在沿河的平原地区是我国农田耕作的主要地区,一直以来承担着国家粮仓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早期耕作的时候没有使用正确的耕作方法,一直粗放开垦,不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导致目前许多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逐渐僵硬,在夏季雨水集中降水的时候被冲刷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含沙量持续增加。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土地的过度使用问题,在土壤失去肥力之后就寻找新的土地,开垦荒地,砍伐树木,从城市周边向郊区和森林中蔓延。造成许多植被被农田覆盖,植被覆盖面积持续下降,土地逐渐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往往几轮农作物之后就不能继续耕种。这时农民又会寻求新的土地,造成恶性循环。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又受到雨水的冲刷,导致在远离河流海洋的地区,土地沙化正逐渐蔓延,同时伴随着各种恶劣天气也开始影响农业的发展。
2中低产田改良技术
2.1修筑梯田,选择农作物
我国的地形种类很多,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农药,就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农田形式,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水土情况,不能盲目开垦,否则会引发自然灾害,反而拖累农业发展。在山地地区,梯田的开垦应当根据山体的倾斜坡度进行,坡度较小,大概在10°以下的山体可以开垦水平梯田,坎高保持在1.6~2.2米,坎外侧边破的角度要大于6°,天面斜坡要保持在2、3°左右。对于坡度在10~15°之间的山体,应当开垦隔坡梯田,将平段田面宽度缩小到8.5~12米,隔坡长度为21~30米,平坡比例为1:2.5,蓄水梗高度在四分之一米左右。若是山体的坡度在15°以上,则属于不适合农田耕作的地区,应当以种植植被涵养水源为主,防止自然灾害波及到下方的农田[2]。自然条件对于农田的限制非常大,有些地方的降水和土壤盐碱度不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耕种,此时不应当勉强耕种,而是应当根据当地的条件栽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作物。例如在盐碱地可以栽种甜菜这种能够在盐碱地生长的作物,同时甜菜还可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利于将来种植其他作物。在干旱少雨的沙土区则要选用花生、马铃薯、豆类这些耐砂耐瘠的作物,这样既不会给土地带来很大负担,也能保障当地的农业生产,提高农田产量。合适的农作物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也容易发展出特色农业经济,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作物,所以当土地因为特殊原因无法耕种常见的作物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找寻其它机会,发展出该地的农业特色。
2.2合理规划,维持肥力
肥沃的土地也需要精细耕作,计划好土地的承受能力和周围的植被覆盖率,然后才能将农业长久地发展下去。首先要规划好当地的农田发展,不能在同一块农田上长期耕作,应当有意识地让土地休息一段时间,在靠近草原的地区还可以在休息的土地上种植一些牧草,牧草的根茎在土壤中分解有助于土地维持肥力,而草叶则可以作为畜牧业使用的饲料。对于一些已经逐渐丧失了土壤肥力的土地,就更要有规划地让土地逐渐恢复。首先要在降雨不集中的时候将耕地深翻,加厚耕作层,然后在土壤中施加肥料[3]。在深翻施肥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还要注意翻松的土壤不要被水流冲刷。然后种植一些绿肥固化水土增加土壤中的肥力,在土壤进行了充分的休息之后再进行农作物耕种,并且定期给予土地休息的时间。维持土壤的肥力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義,因为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土地也有承受能力的范围,若是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农作物无法生长就要增加其它土地的开垦,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破除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有规划并合理的进行农田耕作,在农田区域内划分小区域,一部分农田进行耕作,一部分农田休息养肥,既要保障土壤肥力,也要提高农作物产量。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一直是重中之重。造成一部分农田产量不高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也就是地形和气候方面的限制,和粗放耕作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无法耕种。我们应当在山区根据情况修筑梯田,在特殊土层选择合适的作物,还要对农田的耕作进行合理筹划,既要保障产量又要维持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邢曼平,鲍琴书,何建红,郑铭洁.浙江省建德市中低产田的成因及其改造技术探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06):93-94
[2]张佳宝,林先贵,李晖.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技术及其在大面积均衡增产中的潜力[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04):64-65
[3]王晋民,李铮.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浅述[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