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法
李慧勇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
2016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将明显加大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需求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多管齐下,鼓励需求端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由于需求管理短期见效比较快,中国确实避免了经济增速的断崖式下滑,但是,到目前这个阶段需求管理也开始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需求管理的边际效应在递减。由于通货紧缩一直在持续,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比较差,即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但投资不赚钱,企业可能不会投资。即使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流动性也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利率即使降到零,企业也不愿意投资。
第二,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需要加大有效供给。一方面国内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大量的需求不能在国内得到有效满足的矛盾也很突出。医疗、教育等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看病难、入学难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这很难靠需求管理政策得到弥补。
第三,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无法依靠短期的管理需求政策来解决,只能靠供给侧的改革带来的要素质量的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将政策的着力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对于中国经济结束调整,步入新周期非常有利。
但对新经济与对旧经济的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不同。从供需匹配的角度理解,新旧经济可以有更广义的划分。供求匹配以及供不应求的产业可以叫新经济。供求不匹配、供给超过需求的产业叫旧经济。
由于新旧经济的属性不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明显不同。旧经济核心是做减法。旧经济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严重过剩的制造业,第二类是区域分化、总体低迷的房地产,第三类是大量效率低下的传统国企。2016年,旧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将主要沿着这三条线展开。通过去产能去库存来改善制造业和房地产的经营,通过国企改革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率。
新经济的核心是做加法,体现为如何创造有效供给,匹配没有很好被满足的需求。新经济需要的是友好的创业环境和制度环境,不断推广的负面清单制度、一些传统国有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军民融合、商事制度改革、知识产权的保护、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等都有助于新经济的发展。但新经济最终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以及一批现代企业家的兴起,因此做加法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二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三是作为国家重点攻关的23个重点专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过去的需求管理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不再一味托底,有保有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补短板等政策有助于降低进入壁垒,有助于新经济的成长。但市场化出清也会使得一批企业破产清算。这可能使得过去隐藏的就业问题、债务违约问题显性化。从财政收支的角度看,由于要承担更多的改革成本,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大。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做减法带来的短痛也可能使得本来就比较疲弱的经济承压。债务违约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使得阶段性的利率总体走高,这种风险也可能传递到股市并被放大。总体看由于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风险显性化,2016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将明显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