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
朱延涛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第一次见他,他很害羞,还躲在别人后面。”河海大学团委书记吴红笑着说。那时,朱延涛是学校社团联合会的一个部长,看上去并不显眼。
国字脸,个子不高,眼睛眯成一条线,在足球场上喜欢踢后卫,1993年出生的他,本科毕业后就成为一名直博生。
朱延涛的“战绩”被满满地写在5张A4纸上:国家专利授权11项(发明专利3项),专利受理23项(发明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两篇,EI(工程索引)检索6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1篇;作为负责人,他还参加了“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获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7项。
在师兄张玉全眼里,朱延涛就是个“科研狂人”
“我高中学习成绩一般,就是喜欢物理和数学。高中时,班里有40个人,我从来没有考进前五,一般也就十几名。”朱延涛觉得自己不是“学霸”。
与别人不一样,高中时,他就爱“捣鼓东西”。初入大学,宽松的氛围让他觉得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一口气加入了一个社联、两个社团和一个课题小组。让人想不到的是,朱延涛居然还和高中同学运营了一家淘宝店,挑选木材,加工,销售。他还接了一个学生的创新训练计划。为此,他很快遇到两难选择:是继续开淘宝店还是专注科研?
明眼人都知道,他对科研更着迷
长方形的金属外壳,周围有4块太阳能板,可以将电能储蓄到蓄电池里,这就是他的光电空气取水器项目—通过降温的原理让空气中的水液化,以此达到收集水的目的。小团队由通信、水利和电器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是项目负责人。
1万元的课题经费,学生们自己组队“折腾”,尽管指导教师并不通晓所有领域,但还是鼓励着学生们进行创新。如今,回忆起科研的最初体验,他反复提到指导教师娄保东是他在科研上的启蒙人,是激发他兴趣的人。
“大一就参加科研,让我接下来有了很大的信心。”对科研有了兴趣的朱延涛一发不可收拾,大二期间接了第二个项目—仿生鱼。它外形酷似鱼,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可以进行语音对答,用作检测平台,对水环境进行监测。
吴红一次与他聊天,才得知在社联工作的朱延涛竟是个“科研狂人”。吴红劝说他参加被称为“小挑”的“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正是朱延涛求之不得的事。对“仿生鱼”充满信心的朱延涛,认定这是一次“推销”产品的好机会。
吴红专门找了几个投资人,给参赛的学生开“小灶”,组织了几次预答辩。“朱延涛信心满满地上台,但由于缺少营销管理和财务数据,评委们并不认可这款产品。”吴红说。
“我是一个自信的人,结果在答辩的时候被评委骂得特别惨。”朱延涛平静地说。评委指出项目缺少市场化数据。他当晚就召集小组成员制作问卷调查,第二天跑去南京本地的酒店一家家地问。
其实,这是吴红精心设计的环节。“目的是激发他们的斗志,校内组织的答辩就是‘磨刀石。评委刚开始说得委婉,后来我们要求评委再直接一点。”吴红表示。
不过,多轮的模拟比赛,评委给出的意见并不一致,这也让朱延涛有些措手不及。吴红也着急了,干脆陪着他们一起修改项目计划书。
“我们省赛获得了银奖,国赛获得了铜奖。”朱延涛说,“这个过程无疑增加了我的经验,自己做科研更多地开始考虑成果的实用性。”
对于像朱延涛这样的创新人才,学校如何对待他们
吴红介绍:“我们学生有很多创新训练机会,有‘大挑和‘小挑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能迅速发现创新人才。”该校团委负责创新创业的老师朱乔认为,通过比赛可以让学生尽快成长。
“我们学院学生保研的时候,成绩只占65%。”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戴玉珍介绍,“所在院系特别关注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对待这类创新人才,应该用综合的评价体系,不能只是学习好。”
“像朱延涛这样的学生,保送研究生的话能去更好的学校。”戴玉珍说,“学校为了留住他们,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朱延涛的校外导师,该院的院长担任校内导师。”
最终,朱延涛还是选择在本校直博,他说这样“能缩短学制,做更多的科研”。
看似光环围绕的直博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标准学制是5年,硕士和博士的课程,一般在一年半内就要学完,至少还要发表两篇SCI论文。
“有企业跟我们联系,对仿生鱼项目比较感兴趣。”朱延涛说起未来打算,“我想把课程尽快修完,依托河海大学在新能源方面的平台,做波浪发电方面的研究。”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