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亮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种微测系统在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董成亮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课程测试方式。该测试方式的核心是开发一套微测系统,课堂在线进行测试,每次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利用手机端登录答题,教师通过该系统可以分析答题情况,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问题的讲解。该测试方式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课程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混合式教学;泛雅平台
课程测试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测试方式有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程考试等。但传统的测试手段存在诸多缺点,具体表现如下:
(1)课堂提问不能充分反应出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个知识点的课堂提问只能提问到几个学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所以,几个学生的回答情况不能反应整个班级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于多个班级的大课堂,该方式的缺点更加明显。另外,即便是在课程结束,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提问到,但是不同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也不能公平的反应出每个学生的回答成绩;
(2)课后作业容易出现抄袭现象,无法反应学生真实掌握程度,而且很难判断抄袭者和被抄袭者;
(3)课程考试虽然较公平的反应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但也仅是针对当前试卷中的知识点,不能全面反映出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一般考试都是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结果出来后,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无法给学生进行讲解说明,学生有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也就无法让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掌握,以后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再犯。
以上缺点,是传统课程测试方法无法避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针对传统测试手段存在的这些缺点,有必要探索一种新型的课程测试方法,能够达到如下要求:
(1)公平公正地反应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2)能够全知识点覆盖,将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尽可能全部测试到,从而能够反应出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3)测试中表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改正出现的问题,提高能力,避免以后再犯同类的错误。让测试真正成为一种推动学习进步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检测分级”的手段;
(4)测试要能够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又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也有很多学者对课程学习和测试进行了相关研究[1-4],但是将测试与课堂教学结合方面的研究探讨不多。
2.1微测系统的运作模式
针对上述提出的测试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课堂在线“微测”的测试模式。该测试模式的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在线微测运作原理图
该模式,需要开发一套在线微测系统,将该系统部署到一台服务器上,课前老师准备好几分钟的测试内容,课堂上,学生通过手机打开微测系统,进行答题,老师通过微测系统可以查看学生的回答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课程结束,通过该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每位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优势,操作方便,可以有效的实现上述提出的要求。同样的知识点,每个学生均参与答题,保证成绩的公正性和全面性,同时让老师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微测的内容可以控制在4~5个知识点以内,根据课程进度需要,每次上课均可设置一次或多次微测,从而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2.2微测系统的功能定义
在该测试模式中,其核心是微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根据上述分析,该微测系统的功能定义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在线微测系统功能图
该系统的用户分为两大类:学生和老师。
针对学生,该系统需要三大主要功能:登录、答题和个人的成绩统计。
(1)登录该功能实现对学生身份的认证,登录成功的学生才能进行答题。
(2)答题
该功能展示当前微测的题目,学生进行答题操作,提交答案,完成答题。
(3)成绩统计
通过该功能,学生查看个人的答题成绩。
针对老师,该系统需要具备五大功能:登录、学生信息管理、微测题目管理、答题情况分析和学生成绩统计。
(4)登录
该功能实现对老师身份的认证。
(5)学生信息管理
该功能实现对所授班级的学生信息管理。
(6)微测题目管理
该功能实现对测试题目的管理功能。
(7)答题情况分析
该功能实现对学生提交的答案汇总统计功能。
(8)学生成绩统计
该功能实现对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总测试成绩的统计功能。
2.3微测系统的模块结构设计
根据前面的功能定义要求,微测系统的模块构成图如图3所示。
图3 登录功能程序流程图
该系统的主要模块包含八大部分:登录、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题库管理、微测点、答题、答题分析和成绩统计等模块。
(1)登录模块
学生和老师登录系统时,通过统一界面进行登录。学生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老师通过工号和密码登录。登录后,如果登录账号是学号,则自动跳入学生主界面;如果登录账号是老师工号,则自动跳入教师主界面。
在系统中,学生信息和老师信息分别存储在 “学生表”和“教师表”中,登录时,如果账号在学生表中,则判定当前登录者是学生,如果账号在教师表中,则判定当前登录者是老师。
图4 登录功能程序流程图
(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通过该模块维护班级里的学生信息。维护的学生信息主要包含:学号、姓名、班级等信息。
(3)教师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维护使用该系统的教师信息。维护的教师信息主要包含:工号、姓名、院系等信息。
(4)题库管理模块
教师登录系统后,通过该模块设置相关课程的微测题目。微测系统主要用于课堂上短时间的小测试,因此题目的类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这样可以很好地节省答题时间。该模块的数据包含三类:课程、题目、选择项。课程的主要信息包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等;题目的主要信息包含:题目编号、课程编号、题目描述等;选择项的主要信息包含:选择项编号、题目编号、选择项描述、是否答案等。三者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题库数据的ER关系图
(5)微测点模块
在微测系统中,一次测试对应一个微测点,每个微测点包含哪些题目,可以由老师在课前根据课程进度情况从题库中进行选择设置。微测点的主要信息包含:微测编号、题目编号等。
(6)答题模块
学生登录后,通过答题模块进行答题,每个题目,选择正确答案后,点击“提交”,完成答题。答题的主要信息包含:微测编号、学号、题目编号、选择项编号等。
(7)答题分析模块
微测结束后,老师通过答题分析模块,分析当前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每个题目,可以查看各选择项的选择人数,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对该题目的整体掌握情况,然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8)成绩统计模块
学生通过该模块可随时查看,截至到当前,微测的总成绩;老师通过该模块可以查看,截至到当前,每位学生的微测总成绩。该成绩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3.1系统网络结构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微测系统的运行需要基于网络环境,因此在网络结构上可以采用C/S(Client/Server)或者B/S (Browser/Server)结构。在该微测系统中,学生答题时需要通过手机端来完成,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多种类型,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应用相互不兼容,如果采用C/S结构,则针对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需要分别开发一套独立的客户端程序,对教师来说,在电脑上操作时,还需要开发电脑端的客户端,显然增加了很大开发工作量和维护工作量。
不管什么手机操作系统都有浏览器,都能够浏览网页,因此,如果采用B/S结构,则只需要将系统部署在服务器端,手机端或电脑端,不管什么操作系统,只需打开微测系统的网址即可使用,而且本系统的功能并不复杂,因此采用B/S结构最合适。
3.2微测系统的开发
针对B/S结构的开发,目前比较常见、方便的开发环境是ASP.NET+MSSQLServer,因此本微测系统的开发也采用该开发环境。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界面如下图所示,微测题目设置以本人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
图6是微测系统的登录界面,学生用学号登录,老师用工号登录。图7是学生端的答题界面,选择答案后,点击提交按钮完成答题。图8是微测题目设置界面,在图8(b)中,点击“编辑选择项”,弹出题目的选择项设置窗口。每次微测结束后,老师打开图9页面可以分析每个题目的答题情况,该页面同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出每个选择项的选择人数,方便老师直观看出学生对该题目的整体掌握情况,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课程结束后,老师通过图10页面可以直接自动生成所有学生的微测成绩,学生登录后仅可以查看个人的成绩。
图6 登录界面
图7 学生端答题界面
图8 题目设置
通过对传统课程测试环节的改进,该微测系统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让测试不再仅仅是测,而是要能够发现测试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对微测题目数量和难度的设置,既可以与课堂结合应用,也可以在单独的时间测试应用。由于测试形式的新颖性,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玩具,通过有效利用,可以为学习和生活带了更大的便利性。
该微测系统已经在本人所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上获得成功应用,下一步会对该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以便在本校甚至其他院校进行推广应用。
图9 题目分析
图10 课程结束总成绩统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雅婷.Android环境下的移动课程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肖毅.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效果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3]王馥.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4]王向中.基于Web的课程测试平台的设计和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9):8336-8338.
[5]李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测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145
G642
A
1673-0194(2016)19-0252-04
2016-08-09
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项目(2016YB01)。
董成亮(1979-),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工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