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 冯伟杰
摘 要:舞蹈科学是一门运用科学原理对舞蹈和舞者进行研究,并将科学理论运用于舞蹈实践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提高舞蹈水平,减少损伤,改善和恢复健康。它包含:舞蹈训练、舞蹈选材、舞蹈损伤防治、身心健康促进等多个方面,它是一门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国内舞蹈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今天,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院校和科研团体在舞蹈科学学科理论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基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从学科外沿的扩大、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分流、社会和市场的影响这几个角度对舞蹈科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舞蹈;科学;发展
舞蹈科學是一门运用科学原理对舞蹈和舞者进行研究,并将科学理论运用于舞蹈实践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提高舞蹈水平,减少损伤,改善和恢复健康,它包含舞蹈训练、舞蹈选材、舞蹈损伤防治、促进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是一门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舞蹈科学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国内相应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日益重视,舞蹈科学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壮大。直到今天,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院校和科研团体在舞蹈科学学科理论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整个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回顾国内舞蹈科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结合当今舞蹈科学界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找出这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并对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产生一些思考。
1 学科外沿的扩大
对舞蹈科学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英国的约翰·维佛就已从骨骼、韧带和肌肉的关系来解释动作。之后的诺维尔、布拉西斯、布农维尔、切凯蒂等前辈舞蹈大师们纷纷将生理解剖学的知识运用到舞蹈当中。20世纪后,拉班的舞谱和动作分析、美国阿伦·J·伦安的“舞蹈医学”已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的体系。20世纪60年代,欧美学者已开始了舞蹈生物力学的研究。2004年,北京舞蹈学院温柔教授在《舞蹈生理学》一书的绪论中明确给出了“舞蹈人体科学”的概念。直到今天,“舞蹈科学”又摆脱了“人体”两个字的限制,而且其范畴也不仅限于舞蹈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的结合,而是更广泛地涉及大众身心健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殊人群的关照等诸多方面。温柔教授在2014年北京舞蹈学院国际合作院校“校长论坛·教授对话”中,还阐述了舞蹈科学与哲学、体质人类学和神经美学的必然联系。我们不难看出,“舞蹈科学”的发展过程正是其外沿不断扩大的过程。
从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来看,“舞蹈人体科学”是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划在一级学科“舞蹈学”下,而“舞蹈学”又属于“艺术学”这个学科大类。如今“舞蹈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宽似乎已经使“艺术学”突破了作为一门纯人文学科的限制,其面向对象更加多元,思维方式也更加多维度。尽管如此,和其他学科相比,舞蹈科学仍然是一门有待不断完善的新兴学科。学科外沿的极速扩展既是一门学科在发展之初的固有现象,同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凝聚该领域各相关方面的力量。如今舞蹈科学的研究已不仅限于舞蹈界内部,许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治疗师、武术家,甚至是社会大众力量已经介入进来。“身心学”“舞蹈治疗”“导引”等概念也逐渐进入了舞蹈科学研究的视野。
2 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分流
细观当下在“舞蹈科学”名义下的各门分支学科,我们不禁要问:舞蹈科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当年温柔教授在《舞蹈生理学》中将舞蹈人体科学定义为“以舞蹈为研究对象,应用人体科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舞蹈专业训练的生物学适应,探讨舞蹈教学训练方法的生物学基础和原理”。如今的舞蹈科学的研究已远远超出这个范畴。
不仅如此,各分支学科的目标任务、学科属性也各不相同。像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专业的舞蹈训练,而舞蹈治疗和一些“身心”方面的研究则面向更广泛的大众。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如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的“身心一元”、钟宁教授提出的“设定感觉”等,虽尚未形成公认的学科体系,却似乎又游走于舞蹈科学的边缘,与舞蹈心理学、舞蹈身心学有些许共通之处。总体来看,这些分支学科大多处于一个不够完善的阶段。例如,身心学等学科由于过于内在性,难以量化;舞蹈治疗面临的不光是理论上的短板,而且还涉及与政府相关医疗制度的磨合……因此,我们可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舞蹈科学只是刚刚经历了从无到有,处在一个不完善到完善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把不同性质的相关学科统归到一个大的学科门类下是相当有必要的。当我们回看其他学科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种阶段绝对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3 社会和市场的影响
纵观当下,我们不难看到“舞蹈科学”在“繁荣”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发展瓶颈,甚至是尴尬之处。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会发现各院校之间“舞蹈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是相当不均衡的。尽管像北京舞蹈学院这样的一流艺术院校在学科架构上已经相对完善,已与国际接轨,但是一部分地方院校仅突出了这门学科的某几个方面,个别院校甚至还在是否开设“舞蹈解剖学”课程的问题上徘徊。这些情况当然与师资力量、经费等问题有关。在“舞蹈治疗”等领域,如前所述,也面临着与现行政府相关制度的衔接以及公众认可度等问题。由于这些软、硬件诸多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舞蹈科学”在学术发展水平上,虽然总体框架完整,但在一些前沿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与国际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
“舞蹈科学”这门学科虽被冠以“科学”之名,但它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舞蹈治疗、舞蹈选材、舞蹈损伤治疗这些领域自不用说,就连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这样一些基础理论学科,其终极目标也是为舞蹈教学、训练和表演服务的。应用于实践的学科最终会得到实践的检验。我们固然需要一些一流的专家学者和科研团体来对学科的发展做宏观的引领,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尤其是近年国家“文艺院团改革”对艺术院校的刺激下,“舞蹈科学”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惟有顺应市场规律,方得以生存。“舞蹈治疗”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各种压力、冲突渐增,一些心理疾病也开始凸显出来,舞蹈治疗正好迎合了这样一部分人群的需求,而且它的运作方式也是从民间开始的,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当我们回顾“舞蹈科学”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除了为其繁荣之现状而感到欣喜之外,更需要深度思考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舞蹈科学学科外沿不断扩大、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对科研的导向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当我们在探讨舞蹈科学的发展时,不仅要瞻望国际前沿,更多的是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迎来舞蹈科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