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量化评价及对策研究

2016-10-20 01:10马松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6期

马松林

摘要 构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从时间维度分析了1950—2014年河南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变动趋势,从空间维度比较了2014年河南与其他地区产优势转化水平的差异,最终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粮优势;经济优势;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90-0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Henan Grain Production Superiority into Economic Superiority

MA Song-lin

(Research Center of Commissariat Economy,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dvantage transforming index of grain production,from the points of time dimension in Henan,change trend of grain production superiority into economic superiority was analyzed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50 to 2014.And from spatial dimension,the difference advantage transformation was compared in 2014 between Henan and other regions.Finally,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superiority;economic superiority;regional advantage transforming index of grain p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客观要求各地区必须协调发展。对粮食主产区而言,必须将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主产区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粮食主产区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共享全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目前,以河南为典型代表的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优势明显但经济发展优势不明显。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状及对策,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产粮优势转化指数的构建

1.1 指数构建背景

曾福生和李明贤于2006年分析了粮食大省产粮优势转化区域综合经济优势的制约条件和对策建议[1]。蒋和平等学者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1-3]。主产区迫切需要内生性利益补偿,做到硬投入与软投入补偿并重,政策公平与效率并举,体制机制与市场机制补偿相结合[4-5]。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等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016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 指数构建思路

构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可以较简洁地反映一个地区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水平。区域产粮优势用区域人均粮食产量表示,区域经济优势用区域人均GDP表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i)用区域人均粮食产量(PGi)占区域总体(AG)比重与区域人均GDP(PGDPi)占区域总体(AGDP)比重之比表示。地区i的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i具体计算公式为:

Ki=(PGi/AG)/(PGDPi/AGDP)(1)

2 河南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量化评价

2.1 河南产粮优势转化指数的演变趋势

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出1950—2014年河南省和全国历年人均GDP、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等数据,根据公式(1)计算出1950—2014年河南省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如图1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1950—2014年河南省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的平均值为0.149 5,极大值为1993年的0.256 8,极小值为1959年的0.0762。

由图1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走势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波动性特征。1978—2014年,河南省區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的平均值为0.163 7,高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水平(0.130 7)。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河南产粮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2006年以来,河南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有下降趋势。

2.2 河南与其他地区产粮优势转化指数的比较

以2014年我国31个省区数据为基础,比较2014年各地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的差异。2014年,我国各地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的平均值为1.197 8。2014年,我国各地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的极大值为黑龙江的4.684 9,极小值为北京的0.033 8。

由图2可知,2014年河南省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为2.888 9,全国排名第三,但从具体值看,远低于黑龙江。

2.3 实证结论

从时间维度看,河南省自1950年以来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走势存在较大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粮优势得到较大的释放,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2006年以来河南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呈现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一方面与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关联,另一方面与河南粮食优势未能同步提升有一定关系。

从空间维度看,河南产粮优势转化指数K在2014年名次比较靠前,但与排名第1位的黑龙江差距较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河南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产销区粮食协调机制

产销区粮食协调机制包括粮食购销协调、粮食储备协调、粮食生产协调、粮食进出口协调、粮食价格协调、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协调、产销区经济发展协调等方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具体界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发展是五大理念的基本要求。建立产销区粮食协调机制,目的是实现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2 建立主产区粮食责权利平衡机制

粮食主产区承担了更多的粮食安全责任。但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种粮吃亏”的现象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80号)明确了产销区粮食安全责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政策效果需要具体实践来检验。

3.3 建立粮食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从粮食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打通粮食产业链条,可以提高农民和主产区在粮食产业链中的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强调要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在粮食领域,同样要实现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流通服务等粮食产业链环节的融合,建立粮食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宏观上通过产销区协作,微观上通过粮食龙头企业带动,合力促进粮食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

3.4 依靠粮食信息化促进粮食市场化

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带动粮食信息化的发展。通过粮食生产、加工、存储、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粮食信息化水平,推动粮食市场化的加速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粮食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服务粮食市场调控决策。

依靠粮食信息化促进粮食市场化,最终提高主产区粮食市场化水平,最大限度将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结语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个逐步趋向优化的过程。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促进河南和其他粮食主产区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本文尝试用产粮优势转化指数测度区域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量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由于主产区和主销区经济结构存在差异,粮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不同,该指标仍有改进之处。

5 参考文献

[1] 曾福生,李明賢.粮食大省的产粮优势转变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2-128.

[2] 蒋和平,吴桢培.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24-25.

[3] 彭道宾.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现状及补偿机制探讨[J].调研世界,2015(1):11-14.

[4] 陈明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研究[J].调研世界,2012(7):57-61.

[5] 张扬.粮食安全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新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14(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