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
摘要 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方面分析其与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关系,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环境条件;生长发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03-02
玉米不仅是很好的粮食、饲料作物,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其用途越来越广,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何使玉米的产量能够达到最高水平,发挥最大效益,它不仅与田间管理技术有关,同时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对其探讨如下。
1 温度
1.1 发芽温度
温度较低、湿度较大、过早播种容易受到土壤微生物的侵染而发霉、溃烂。玉米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够发芽,一般在7 ℃左右就开始缓慢地发芽,当温度升高到11 ℃左右时,发芽比较适宜,达到23 ℃左右时为最佳温度,最适合玉米发芽,发芽最快。温度不能过高,超过30 ℃或更高时,发芽反而受阻。在地表层土壤温度达到5~9 ℃时为玉米播种的适宜时期。
1.2 苗期温度
研究表明,在土质、水分、透气适宜的情况下,玉米出苗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生长加快,日平均温度达到17 ℃左右,植株开始拔节,20 ℃左右为苗期最佳温度。
1.3 花期温度
开花期是玉米全生育期对温度反应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对温度要求最高的时期,最佳温度为25~29 ℃。温度过高、湿度低于30%左右的条件下花粉粒容易失去活力,枯萎,难以授粉,导致玉米产生缺粒、短行等现象,这种情况下要及时浇水,提高湿度,保证授粉,减少损失[1]。
1.4 籽粒形成温度
玉米在籽粒形成和灌浆期间对温度也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温度在20~25 ℃,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和养分的合成,造成籽粒欠缺,粒轻,从而使产量减少。
2 水分
除了在苗期适量控制水分外,其他各个阶段都要充分保证玉米对水分的要求,以获得高产量。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玉米单产7 500 kg/hm2左右需耗水5 250 m3/hm2左右,并且随着产量增加而耗水量也逐渐增加。玉米各生育段的植株大小和田间覆盖具体情况不同,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
2.1 出苗阶段
从播种到出苗阶段是需水量最少的,占整个生育段需水量的5%左右,但是播种时田间的持水量应保持在60%左右,这样才能保证苗情良好,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使种子腐烂或变粉。
2.2 拔节阶段
出苗至拔节阶段,植株较小,水分蒸发少,用水量不大,只占整个需水量的17%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60%即可,这样能够促根生长、减轻倒伏。
2.3 抽雄阶段
拔节至抽雄阶段,需水量直线上升,直至灌浆,需水量达到顶峰。这个阶段是生长旺盛阶段,温度升高,叶面蒸发量最大,需水量达到整个需水量的30%左右,要求田间保持持水量80%以上,特别在抽雄前15 d,是雄穗、小花分花期,对水分要求更高,否则将使雄穗、花减少,从而使穗粒减少,产量降低,因此,这个时期对水分最为敏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总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如果雨水过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植株窒息死亡。
2.4 灌浆阶段
灌浆到成熟阶段是将茎、叶中的营养物质转到籽粒中的,所以仍需要大量的水分,持水量应保持在75%左右。
3 光照
玉米是日照作物,喜光,喜热,整个生育期都需要强烈的光照。在持水量适宜的情况下,从种子发芽、出苗、拔节等各个环节来说,光照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否则造成植株软弱、空杆增加、产量减少[2]。
4 土壤
4.1 土层厚度
玉米種植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在多种土壤上种植。土层的深浅是玉米高产的先决条件,一般以35 cm左右为宜,玉米根系发达,分支多,根须深入1 m左右,吸收水分强,营养能力好,使玉米叶茂茎粗,为提高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4.2 土壤肥力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所需吸收的养分大部分来自土壤,同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还需保证比例合适。因此,要勤中耕,多浇水,多施肥,促进土层熟化,提高土壤的肥力,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比例合适的养分。
4.3 土壤透气性
土壤的通透性好,根系吸收养分较容易,如果通透性不好影响根系的发育,从而减少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使玉米的生长受到障碍,产量减少。因此,种植玉米要选择土层疏松地块,勤管理、中耕,增强通透性,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以确保根系不缺氧,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
5 矿质营养
玉米是一种高秆、高产农作物,生育期较短,生长发育较快,需肥较多,尤其对氮、磷、钾的吸收。玉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肥量、吸收速度有很大差异,玉米对氮吸收是比较平稳的,到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灌浆成熟阶段吸收的速度减慢,整个生育期都吸收氮肥;在整个过程都在吸收磷肥,但是在抽雄开花期达到高峰;玉米对钾肥的吸收,以拔节和孕穗期最多,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停止吸收。因此,除了在播种、生长过程施肥外,最好压上底肥(农家肥)[3-4]。
6 参考文献
[1]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等.气象因子变化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2):215-218.
[2] 崔力,王春玲,李改琴,等.濮阳市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6):341-344.
[3] 赵霞,王宏伟,谢耀丽,等.豫南雨养区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10(3):18-22.
[4] 曹士亮,于芳兰,王成波,等.降水量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的综合分析[J].作物杂志,2009(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