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为成 张永忠
摘要 介绍麦子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无共生期免耕麦套稻这一新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和操作要点,分析其与传统麦套稻、麦后直播稻相比的优势和效益,以供参考。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共生期;免耕;麦套稻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8-01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民对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的迫切需求,催生了麦套稻技术。传统的麦套稻是在麦子灌浆后期,将水稻种子播于麦田中,随之灌水供其出苗,麦稻共生期一般为15~20 d。麦子秸秆全量还田无共生期免耕麦套稻(以下简称新型麦套稻)则是在麦子收割前夕,将水稻种子播于麦田,用带有切草装置的收割机收割麦子,将切碎的麦子秸秆覆盖于田面,灌水保湿,以促进水稻出苗。
1 新型麦套稻的技术操作要点
1.1 做好种子处理
新型麦套稻稻种可用种衣剂(如天歌源等)拌种后干籽播种,亦可采用药剂浸种,但此种方式应掌握好浸种时间,以种子刚刚破口为宜[1-3]。
1.2 切碎麦子秸秆
秸秆切碎后,才能使其均匀覆盖于田面,起到盖籽保墒的作用。切碎长度一般为8~10 cm,过短会增加机械操作的难度,过长则降低盖籽保墒的效果。
1.3 做好水浆管理
麦子收获后及时灌水,初期灌水,水层不宜过深,以畦脊湿润为宜,以免切碎的秸秆随水漂浮。水自然落干至出苗前,由于秸秆的覆盖保墒作用,田间一般能够保持种子发芽所需的适宜湿度,但遇过分干旱气候,要视墒情及时补水,供水稻出苗[4-5]。水稻出苗后可适当控水,以促进稻苗扎根。
1.4 适当增施速效氮肥
在秸秆腐熟过程中,旺盛活动的微生物会与稻苗产生争氮矛盾,因此应适当增施速效氮肥,一般增施尿素150 kg/hm2。
除此之外,新型麦套稻的管理措施与其他轻简栽培方式基本相同。
2 新型麦套稻相对于传统麦套稻的优势
2.1 新型麦套稻使麦子秸秆全量还田更具可操作性
传统麦套稻在麦子收割时,稻苗已处于二至三叶期,麦草全量覆盖还田会严重影响其生长,甚至导致死苗,因此,需要人工将秸秆清理离田或集中于畦间沟内,前者使秸秆全量还田成为空话,后者则影响秸秆还田的效果。新型麦套稻在麦子收获时,秸秆切碎后全部覆盖于田面,快捷方便。
2.2 有利于水稻全苗
传统麦套稻水稻种子播后暴露于土表,受天气、灌溉、雀害、鼠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全苗,麦子收获时,机械碾压又降低成苗率,特别是雨后田间持水量较大时,这种问题就更为严重。新型麦套稻,麦子收获时,稻种仍然是干种或处于吸水膨胀阶段,机械碾压对其出苗影响不大[1]。2015年6月14日调查,传统麦套稻平均播种量为129 kg/hm2,成苗168万株/hm2;新型麦套稻平均播种量100.5 kg/hm2,成苗196.5万株/hm2。调查结果显示,两者成苗率相差悬殊。
2.3 有利于壮苗早发
传统麦套稻麦稻共生期间,稻苗处于光照不足、缺水缺肥、不便防治虫害的恶劣环境之中,苗体素质差,即使在麦子收获后立即灌水、施肥,其分蘖的发生也比新型麦套稻高0.8个节位(2015年调查)。
2.4 有利于控制病虫草害
传统麦套稻麦稻共生期间,稻苗受麦田灰飞虱的危害,易发生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而新型麦套稻一方面因水稻出苗已经避开了灰飞虱的发生高峰期,另一方面也因便于用药防治而减轻灰飞虱的危害。2015年6月28日对镇稻99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传统麦套稻的株发病率为0.2%,新型麦套稻的发病率为0。
杂草种类多、草龄大,防治困难,是传统麦套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新型麦套稻利用切碎的麦子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的发生,效果很好,几乎不需要采用化学防治,少量的杂草人工拔除即可。
3 新型麦套稻相对于麦后直播稻的优势
3.1 早播促进早发
麦后直播稻在麦子收获、水稻播种、旋耕盖种、窨水等几个环节都需按部就班地进行,其间涉及机械、机手和劳动力的调度以及相邻田块农事操作的协调(特别是窨水),整个过程一般需要7~10 d,而新型麦套稻麦子收割后即可灌水,加之麦子秸秆覆盖保墒,水稻的出苗时间可比麦后直播稻提早5~7 d,这对于确保麦后直播稻安全齐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1)。
3.2 操作更为简捷
新型麦套稻不需旋耕盖籽,播后苗前以及苗后都无需化学除草,是比麦后直播稻更为轻便简化的水稻栽培方式。
4 新型麦套稻与传统麦套稻、麦后直播稻的效益比較
与传统麦套稻和麦后直播稻相比,新型麦套稻可省去旋耕盖籽、化学除草等工序,水稻产量也有所提高,达到了增收的目的。如表2所示,从节本增收和增产增收2个方面,可以计算出新型麦套稻比传统麦套稻增收1 425.4元/hm2,比麦后直播稻增收673.0元/hm2。
5 参考文献
[1] 张洪熙,赵步洪,杜永林,等.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6(5):47-53.
[2] 章秀福,黄连生,刘发和.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类型简介[J].致富天地,2011(5):41-42.
[3] 顾宗福,仲嘉,苏建国,等.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下水稻轻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5(4):48-51.
[4] 刘飞.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探讨[J].科研,2015(40):148.
[5] 袁隆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J].杂交水稻,20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