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菊 单斌斌 普云仙
摘要 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是祥云县农业部门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的旱作立体多熟制种植制度,技术路线先进成熟,应用推广前景广阔,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祥云县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推行农业示范创建活动,摸索出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可行模式,增强了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及土地利用率,更好地解决了人多地少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祥云县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生产现状,分析了粮食作物间套种在该县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生产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0-02
间套种并非原始、落后种植制度,国内外不少著名农业科学家均认为此种植方式能更合理地利用土地与光能,进而确保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自20世纪70年代后,南亚、拉丁美洲、亚洲东部、东南亚等发展较快的国家,因人多地少,农产品价格较高,即开始推行间套种。而欧洲与北美部分国家,本是一年一作模式,因受世界能源短缺影响,也开始重视并采用间套复种[1]。在我国,虽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实施时间较晚,不过自推广应用以来,成效受到肯定。而祥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常年干旱,冬春雨水极少,大春减产严重,雨水集中在7—9月,探索晚秋粮食间套种技术,大力发展晚秋粮食间套种,本着大春减产晚秋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1 基本情况
祥云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滇西纵谷区以东,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金沙江和红河支流分水岭上,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偏北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6个气候特点:一是四季变化不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14.7 ℃,1月平均气温8.1 ℃,7月平均气温19.7 ℃;二是冬春恒温,夏秋多雨,干湿季分明;三是年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810.8 mm,境内西部、北部、东南部平均年降雨量大于800 mm,东部、南部平均年降雨量小于700 mm;四是年日照时数长,日照时数为2 030.2~2 623.9 h,居全省第4位;五是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水平分布复杂;六是冬春雨水少,雨水集中在7—9月。全县耕地面积2.1万hm2,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05 hm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
2 发展现状
祥云县近年晚秋粮食间套种面积逐渐增大,种植模式多样化,种植技术逐步成熟完善,产量、产值不断上升,在农业部门的大力培训、宣传、推广下,2013—2015年该县农作物间套种植产量持续上升。2013年祥云县烤烟田套种甜脆豌豆种植面积为1 200 hm2,平均产量为5 988~14 781 kg/hm2,到2015年,上升至3 200 hm2,平均产量上升至7 218~15 283.5 kg/hm2;2013年該县烤烟田套种秋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 000 hm2,产量为17 679~22 632 kg/hm2,而在2015年,该县烤烟田套种秋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至1 333.33 hm2,但产量却上升至19 516.5~27 304.5 kg/hm2;2013年该县烤烟田套种齐头豆种植面积为1 666.7 hm2,平均产量为1 384.5~2 059.5 kg/hm2,而到2015年,种植面积下降至333.33 hm2,产量却上升至1 470~2 331 kg/hm2;2013年该县果树(冬桃、红梨)套种齐头豆种植面积为666.67 hm2,平均产量为1 333.2~2 266.5 kg/hm2,而到2015年,种植面积扩增至1 666.7 hm2,平均产量却上升至1 361.4~1 678.5 kg/hm2;2013年该县桑园套种齐头豆种植面积为333.3 hm2,平均产量为1 361.4~1 678.5 kg/hm2,而到2015年种植面积上升至1 600 hm2,平均产量达到1 559.85~1 832.85 kg/hm2;2013年该县葡萄套种甜脆豌豆种植面积为333.3 hm2,平均产量为7 199.85~13 624.5 kg/hm2,而到2015年种植面积上升至1 400 hm2,平均产量为7 789.5~14 302.5 kg/hm2;2013年该县烤烟田套种秋蚕豆种植面积为866.7 hm2,产量为7 369.5~12 285 kg/hm2,而到2015年种植面积下降至200 hm2,而平均产量却上升至7 494~12 481.5 kg/hm2;2013年该县玉米套种甜脆豌豆种植面积为133.3 hm2,平均产量为5 980.5~11 503.5 kg/hm2,而到2015年种植面积增加至580 hm2,平均产量也上升至6 739.5~12 781.5 kg/hm2。随着该地农作物产品单价的上涨,间套种植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但因祥云县雨水多集中在7—9月,降雨量分布不均,大春因干旱减产,晚秋增粮减轻损失,干旱时节灌溉用水缺乏,提升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效益。此外,因该县间套作物种植分布散乱;种植模式多样化[1-2];销售体系不完善,种源多、乱、杂;农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均不利于晚秋粮食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树立“小春损失大春补、田里损失林间补”思想,全面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
3 对大力发展祥云县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的建议
3.1 强化领导,全面推广间套种技术
祥云县若要增加晚秋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副产品的经济收入,还应强化领导,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继续组织相关人员蹲点抓样板,尽量发挥典型带动与辐射作用,为农民发放烤烟田套种秋马铃薯、桑园套种齐头豆、葡萄套种甜脆豌豆、果树(冬桃、红梨)套种齐头豆等间套种技术资料,组织农民观看专题片,并开设专门机构,以供农民进行技术咨询,在该县全面推广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以解决除7—9月其他月份降水不足等一系列干旱问题。因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可提升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更利于粮食作物的早生快发。因此,祥云县还应结合该地实际情况大力推广多种间套种模式技术,提升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3.2 不断积累经验,增强间套种技术水平
现今,虽然祥云县各个乡镇均在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模式,不过仍受多因素影响(包括技术条件、传统耕作模式、自然条件)等,从总体平均产量来看,呈增长趋势,但祥云县间套种较粗放,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在间套种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多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农作物间套种模式,强化引导服务,增大扶持力度,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拓宽农作物间套种示范推广范围与规模[3],增强间套种技术水平,提高平均产量。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礎上,进一步深入分析间套种配套技术(包括间套种模式、套种品种选择、施肥方法、适宜的播种期、新技术应用等),才能不断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
3.3 做好流通服务工作,促进间套种技术发展
晚秋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重视并做好农产品后续流通服务工作,提高农作物销售量。祥云县相关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成立农作物产品流通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中、后3个阶段的服务,推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之忧。
4 发展前景
4.1 成熟的间套种技术
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是祥云县农业部门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的旱作立体多熟制种植制度,种植模式多样化,技术路线先进成熟,应用推广前景广阔,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导向,为全州乃至全省粮食安全生产树立典范。
4.2 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祥云县一乡两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与一乡一村一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较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较完善,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与意识均逐渐提升,县、乡2级农业技术人员人数不断上升,农民已基本掌握农作物间套种与多项配套技术,通过各类科技培训,不少农民均取得了“绿色证书”[4-5],并获取“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结业证书,已有科技示范户上千名,祥云县乡村科技人员与科技示范户为祥云县大力发展农作物套种推广技术的主要力量,依靠他们进行间套种技术推广,可实现祥云县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3]。
4.3 便利的交通
祥云是大理的东大门,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横穿境内,是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是滇西交通的咽喉,是西南地区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梁,是滇西八地州及南亚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境内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公路里程及公路标准堪称全州之首,这为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的发展提供了收购以及销售的交通保障。
4.4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祥云县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大理的东部,属低纬高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域相对辽阔,光照资源充足,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 600 h,年均气温14.7 ℃,年均降雨810 mm,雨水集中于7—9月,对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6-7]。
4.5 较高的社会效益
间套种让主栽作物与间套种作物间彼此实现了节本增效、资源共享,以祥云县葡萄套种甜脆豌豆为例,葡萄需嫁接栽培,不会占用土地面积,而甜脆豌豆种植时的化肥、农药等资源也为葡萄的生长提供了足够养分,也就解决了葡萄生长所需投入。在葡萄生产管理过程中加强甜脆豌豆前期管理工作,为甜脆豌豆高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祥云县大力发展间套种植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坚定了农民大力推广间套种植技术的信心,保证了祥云县农民生活安定、富裕,社会效益显著,该县可大力发展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4.6 显著的生态效益
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采用旱作立体多熟制栽培模式,有利于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熟化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化肥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改善土壤及田间环境,提高耕地再生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是祥云县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关键,其不仅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还可进一步改良土壤,避免地面肥水流失,实现用地与养地的彼此结合,为祥云县农业经济发展节省了大量土地,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祥云县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交通便利,农业企业、合作社带头推动,更利于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在该地的大力推广应用。
6 参考文献
[1] 赵尹强,南涧山区粮食作物与茶树间作套种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0(1):23-25.
[2] 王兴才,朱莉娟.禄劝县粮食作物间套种模式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4(10):66-67.
[3] 刘成兰,骆振,骆颖,等.麻栗坡县农作物间套种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308-311.
[4] 祥云县2013年度统计年鉴[Z].大理:[出版者不详],2013.
[5] 祥云县2014年度统计年鉴[Z].大理:[出版者不详],2014.
[6] 祥云县农业局2015年度晚秋粮食间套种统计报表[Z].大理:[出版者不详],2015.
[7] 云南省祥云县志编纂委员会.祥云县志.农业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