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恒 杨辉
摘要 对宛麦19进行不同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小行距种植对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优势,拔节期以后优势减弱,随着行距增大,单位面积穗数及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以23 cm等行距种植或17 cm×25 cm宽窄行种植产量较高,行距偏小或过大时都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关键词 小麦;宛麦19;行距配置;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16-02
宛麦19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具有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叶上举、综合抗性好、产量高的特点,在豫南麦区,应用面积迅速增加。本试验依据对宛麦19高产栽培试验的结果,在确定该品种适宜播种期内最佳播种量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行距配置试验,目的是探讨宛麦19小麦适宜的种植行距,为该品种在推广应用中,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小麦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度在南阳市农科院潦河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质为黄壤土,含有机质1.55%、碱解氮110.38 mg/kg、速效磷32.5 mg/kg、速效钾164.52 mg/kg。小麦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复合肥(16-16-16)600 kg/hm2,用3%甲拌磷15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小麦拔节期追尿素75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宛麦19。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7 cm等行距种植(A)、20 cm等行距种植(B)、23 cm等行距种植(C)、30 cm等行距种植(D)、17 cm×25 cm宽窄行距种植(E)、20 cm×30 cm宽窄行距种植(F)。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4 m2(8 m×3 m)。试验于10月18日播种,播种量135 kg/hm2,人工耧播。田间管理措施按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
1.4 测定方法
在小麦各生育时期,采用传统方法对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调查。分别于越冬期、起身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选取有代表性的1 m双行植株调查总茎数。在小麦成熟期,每小区取20株进行考种分析,小区收获面积24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行距配置对越冬期、拔节期苗情的影响
如表1所示,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出苗没有影响,对苗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相同播量的不同处理,随着行距增大,单位行长基本苗增多,越冬前麦苗的单株分蘖、次生根条数、百株干重及总茎数均呈下降趋势;处理E的单株分蘖、次生根条数、百株干重及总茎数高于处理F。这一结果表明,在相同播量条件下,随着行距扩大,麦苗的个体发育受到一定抑种制,导致单位面积群体减少。
如表2所示,随着小麦生长,田间小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同一播量不同行距种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减弱,即处理A、B、C、E之间苗情差异不明显,而处理D和处理F的个体和群体发育较其他处理差,说明单位行长内总茎数过大,单株营养面积相对减少,个体发育差,总茎数减少。
2.2 不同行距配置对群体动态的影响
如表3所示,不同行距配置,在小麦拔节期之前,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单位面积群体呈下降趋势,在小麦拔节期之后至到小麦灌浆期,随着行距增大,单位面积群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以等行距23 cm种植的群体最高。17 cm×25 cm宽窄行种植的群体变化与23 cm等行距种植的群体变化一致,20 cm×30 cm宽窄行种植的群体变化与30 cm等行距种植的群体变化一致。这一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在小麦生长前期,麦苗植株小,对空间条件的反应不敏感,而到生长中后期,空间条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较大,行距适当增大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单株健壮生长,分蘖成穗多,群体较大;但是当行距过大时(30 cm),小蘖退化不能弥补单株前期分蘖少对群体的影响,造成群体较小。
2.3 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如表4所示,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采用不同行距种植,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对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及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产量的影响,处理E产量8 533.5 kg/hm2,居试验首位,与处理C产量(8 451.0 kg/hm2)的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F的产量6 841.5 kg/hm2显著低于处理A和处理B的产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处理E和处理C表现出不孕小穗少,每穗粒数多,单位面积成穗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A和处理B的成穗数,显著大于处理D和处理F的成穗数。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的产量不但与遗传有关,而且还受生态因子及栽培措施影响。多数研究证明,适当缩小行距可以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本试验结果表明:宛麦19小麦新品种,在最佳播种量(135 kg/hm2)条件下,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合理配置种植行距,能够创建合理的群體结构,优化产量要素,实现小麦高产稳产。行距17 cm或20 cm等行距种植,在小麦拔节前,单株生长有一定优势,拔节期以后优势开始逐渐减弱。行距30 cm等行距种植,由于行内株间群体密度过大,边际效应不能有效发挥,行内株间生长竞争激烈,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因此,行距偏小(<20 cm)或行距过大(>30 cm),都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等行距种植适宜的行距是23 cm。
试验结果显示,宛麦19在17 cm×25 cm宽窄行种植方式下,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群体总茎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穗粒数、成穗数和产量较高,这是因为宽窄行种植方式的窄行,减小行距拉大株距,使植株的营养面积均匀,而宽行有利于通风透光,改良田间小气候,提高光合能力[3-6]。如果行距过宽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20 cm×30 cm宽窄行种植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4 参考文献
[1] 李中恒,杨辉,王清华.不同播期播量对宛麦19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5(6):73-75.
[2] 朱云集,郭汝礼,郭天财,等.行距配置与密度对兰考906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2):62-66.
[3] 赵虹,杨兆生.播种方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0(2):100-105.
[4] 刘丽平,胡焕焕,李瑞奇,等.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125-131.
[5] 张东旭,董琦,高志强,等.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379.
[6] 薛盈文,于立河,郭伟.行距与肥密配置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5):873-876.